信息技术在校园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展望
陈杨
近年来,IT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智慧校园数字化能力的建设,已成为教育管理数字化的重要演进方向。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实现教育现代化,并推动校园安全管理的数字化转型。2023年发布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指南》则进一步提出:信息技术是保障校园安全的核心手段。这些政策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数字化发展,同时也提出了新时代新环境下校园安全管理在信息化时代面临的更加多样、多变,更加复杂的挑战。
贵阳一中作为贵州省一类示范性高中,已率先在视频监控和电子门禁等信息化设施方面开展先行建设。但随着校园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学生安全场景需求的不断提升,已有的校园信息化防控处置能力受到了严峻的技术挑战。学校亟需通过技术升级来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校园环境健康爽朗,风清气正。
本文结合贵阳一中的安全管理需求,从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提升路径、未来展望及政策建议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为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提供参考。
一、校园安全的重要性
校园安全是教育领域不可忽视的基石,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学生生命安全: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安全的环境是确保学生免受伤害、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无论是物理环境的安全 (如校舍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还是心理环境的健康 (如防止欺凌、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等),都是维护学生生命安全不可或缺的部分。
2.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减少因不安全因素带来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建立自信,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3.提高教育质量:当学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时,他们能够更专注于学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率。相反,如果校园安全得不到保障,学生可能因担忧自身安全而分心,影响学习效果和整体教育质量。
二、校园安全中的信息化建设内容
目前,贵阳一中已初步应用监控、电子门禁、一键报警和信息收集等信息化技术。
监控系统:视频监控覆盖大部分公共区域,可监测学生聚集和异常行为等风险。同时,防欺凌监测预警系统通过侦听敏感舆情 (如“错不得”“别打我”等),整合形成预警信息并第一时间开展联动处置。
门禁系统:用于管理外来人员和监控进出校园的车辆,降低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校园的风险。
一键报警系统:与警方实时联动,可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报警并协调应对,显著缩短响应时间。
信息收集系统:通过安全巡查数字化平台记录异常情况,汇总分析多发地点和原因。此外,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可实时监测校园相关信息,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三、校园安全信息化建设达到的成效
校园安全管理的主要问题是数据分散,系统间缺乏数据共享机制。因此,有必要建立集中管理的安全数据分析平台,将监控、门禁和报警信息等数据整合到一个平台上,进行多维动态分析。通过大数据技术,学校可进行趋势分析和风险预测,更精准地预警潜在风险。
随着AI技术的发展,视频监控加CV算法可以实时检测并自动识别如群体聚集、暴力事件或人员翻越围墙等多种异常行为,介于此技术,使用为校园场景开发的大模型能力,能够快速提升校园信息化监测防控能力,助力校园快速构建校园安全新质生产力。
应急管理中,时效性非常重要,信息化手段能显著缩短响应时间。通过建立智能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应急事件的可视化调度和自动化管理。智能应急平台可整合安全设备,实现实时监控和多部门协同指挥。
网格化管理可将校园划分为多个管理单元,每个单元配备监控和管理人员,逐层落实安全责任。结合物联网技术,可提升网格化管理的精细化,实现实时监测和动态预警。利用物联网连接传感器,实时采集安全信息,如烟雾探测和温度变化,及时处理潜在隐患。
四、未来的展望
建立集成监控、应急指挥、风险预警和数据分析的综合平台,实现全校“一网统管”的智慧校园安全体系。系统应具备自动联动、信息共享和多层次指挥功能,以实现高效的安全防护。
AI和大数据技术在校园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潜力巨大,随着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推广,大数据技术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学生行为,及时识别异常,预测安全事件,如情绪波动、暴力倾向或心理健康问题。能显著提高风险预测和预警的准确性。同时数据驱动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学校提前干预,降低安全风险。
通过云化平台及信息化承载方式的统一规划和同向迭代,整合各类前中期信息化“孤岛烟囱”系统,聚焦数据横向打通和高度整合,以数据服务和资产入表为无形资产迭代及管理升级牵引,构建统一的校园能力平台,提供强健、包容、开放、兼容、标准的能力组装架构,为下一代信息技术提供可用可迁移的整体解决方案。
(作者单位:贵阳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