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情境教学在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中的应用探究
杨艳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关键时期,看图写话作为这一阶段的核心训练内容,承担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任务。情境教学以“情境”为核心,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场景,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参与中理解,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注意力易被生动场景吸引的认知特点。将情境教学应用于看图写话,能够搭建画面与生活的桥梁,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一、情境教学在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中的应用价值
(一)激发写话兴趣,降低表达门槛。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对枯燥的文字训练易产生抵触心理。情境教学通过模拟画面中的场景(如“公园游玩”“帮助他人”),让学生在角色扮演、场景体验中感受画面的内涵,将“要我写”转化为“我要写”。
(二)丰富想象空间,提升表达深度。看图写话的核心是“想”,即通过画面细节展开合理想象。情境教学能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延伸画面内容,从“看到什么”拓展到“想到什么”“发生了什么”。
(三)强化语言积累,规范表达逻辑。低年级学生语言储备有限,常出现句式重复、逻辑混乱的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话引导、场景描述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渗透规范表达。
二、情境教学在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以“生活再现”创设真实情境,关联画面与经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依赖生活经验,将图片内容与生活场景结合,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画面。具体做法包括:
1.实物情境:观察“水果拼盘”图片时,教师可摆放真实的水果,让学生触摸、闻味,描述水果的颜色、形状,再联想“谁,使写话内容做的拼盘”“和谁一起吃”更真实具体。
2.场景模拟:针对“打扫教室”的图片,组织学生实际打扫教室,体验“擦桌子”“扫地”的动作,引导学生描述“谁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做完后教室变样了吗”,让画面与实践形成联动。
(二)以“角色扮演”创设互动情境,激活情感体验。低年级学生喜欢模仿和游戏,角色扮演能让学生代入画面角色,感受人物的情感和行为。操作步骤如下:
1.确定角色:根据图片内容明确角色(如“医生”“病人”“老师”“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
2.还原场景:设置简单道具(如用书本当“听诊器”、围巾当“红领巾”),模拟画面中的动作和对话。
3.转化表达:引导学生将扮演中的感受转化为文字,例如“我当小医生时,先说‘别害怕’,然后给病人听心跳,所以图片里的医生一定很温柔”。
(三)以“多媒体辅助”创设动态情境,拓展想象维度。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能让静态画面“动起来”起来,为想象提供更多线索:
1.音频铺垫:观察“森林音乐会”图片时播放鸟叫、乐器声,让学生想象“谁在唱歌”“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丰富画面的声音元素。2.视频延伸:针对“小蝌蚪找妈妈”的图片,播放片段视频,引导学生联想“小蝌蚪之前遇到了谁”“接下来会去哪里”使写话内容形成完整的故事链。
(四)以“问题链”引导情境推理,梳理表达逻辑。通过递进式问题搭建情境逻辑,帮助学生从“碎片化观察”到“整体性表达”:1.基础问题:明确画面要素——“图中有谁?在什么地方?”2.进阶问题:关联动作与原因——“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3.拓展问题:延伸结果与情感——做完后会怎样?他们的心情如何?
三、情境教学在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中的实践反思
(一)情境创设需贴合学生认知水平。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有限,情境创设应避免脱离实际。例如,观察“古代集市”图片时,若创设过于复杂的“交易规则”情境,学生可能因不理解而失去兴趣。因此,情境需贴近学生的生活(如家庭、学校、社区),以“跳一跳够得着”为原则,确保学生能主动参与。
(二)注重“情境体验”与“语言表达”的衔接。情境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写话能力,需避免“只玩不写”。在情境体验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梳理感受,用简单的语言记录关键信息(如“刚才你扮演小老师时,说的哪句话最有趣?写下来吧”),使体验自然转化为文字。
(三)关注个体差异,鼓励个性化表达。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存在差异,情境教学中应允许不同层次的输出。例如,能力较弱的学生可写“谁在做什么”,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写“怎么做的+心里想什么”,教师通过“你写的这句话很生动”“如果加上‘开心地’会更好”等评价,保护学生的表达热情。
(作者单位:铜仁市德江县第八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