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头版 -> 第A06版:论苑 -> 维护教育生态承载力需要做好宏观调控

发展思考

维护教育生态承载力需要做好宏观调控

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况林

    教育生态学认为:“区域教育可视作一个生态系统,它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具有相应的承载力。区域教育发展并不是无限制的,它也受到区域教育系统的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和支持能力的限制。一旦区域教育的规模发展超出一定的教育资源承受能力,那么就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它的资源供给和再生能力将受到破坏,系统将失去平衡,其培育质量将难以维持。”

    我国近年来提出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改革目标。那么,什么是“乡”呢?有的部门和决策者认为,是“县政府所在地以下的区域”。事实上,一个较大的群体对中心城区的教育生态承载力有着重要影响,这个群体就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当前,我国实施的是义务教育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两为主”的政策。就是要城市的中心城区给所有儿童平等的入学机会,同时,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城乡一体化中的“乡”,自然包括了已经进城的务工人员子女。

    笔者在贵阳市云岩区教师进修学校实习中发现,全区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37546人,其中小学27923人中,公办学校接收12779人,占比为45.7%;中学9623人中,公办学校接收3922人,占比为40.7%。2022年,关停了37所低端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近两万名学生全部分流到公办学校就读,虽然实现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0%就读公办学校,但也加大了大班额、大校额的比例。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云岩区接收随迁子女后班、校与国家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而如果忽略了这部分学生,就违反了国家政策;接收又会对中心城区的教育生态承载力产生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刘贵华教授在《区域综合改革:中国教育改革的转型与突破》一书中这样定义道:教育生态承载力“在某一特定条件下的教育资源范围内,在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所能承受学生的最高数量”。按照这个概念,我国部分县城以上的中小学的教育生态承载力就出现了负重现象。而“一旦区域教育的规模超出一定教育资源和相应环境的承受能力,其资源供给和再生能力就会受到破坏,系统将失去平衡”。在中心城区学校,大班额的问题原本就可能导致单个学生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减少,同时,公办学校受学位限制,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满足进城务工人员解决随迁子女就读问题。

    综上所述,教育生态承载力是当前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同时,把“乡”重视起来也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像云岩区这样的很多地方的中心城区,政府承担了大规模的义务教育责任,这就要求在人、财、物和配套政策的供给和调配上予以保障。

    当前,民众对教育的功能性需求已经从入学机会的公平层面,上升到教育质量的公平层面。对教育系统本身而言,要实现区域教育质量的而整体提升,就必须以区域教育的生态实际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各种基于实践的理论的作用,在区域教育治理、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以及在教育现代化方面重点突破,实现教育生态内部的“基因变革”,最终全方位提升教育质量。

    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与教育环境之间的生态位关系构建,是教育发展的重点。因为,主体与教育环境之间的协调、均衡与和谐发展,同样是区域教育发展的主要价值取向。所以,区域教育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呵护好区域教育生态的承载力,但是,在当前的政策背景下,仅靠教育系统内部无法实现根本性扭转。各级政府应该结合当下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从更高的层面做好宏观调控,在人财物的配置上予以倾斜,维护好教育生态承载力,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澳门城市大学国际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