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理论依据、价值意蕴与实践指向
杨雅楠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体现了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与坚定坚守。“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为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了理论根基和实践路径,更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筑牢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一、“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理论依据
首先,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并巩固文化主体性奠定了思想前提。第一,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政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一个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巩固必然以其政治上主权国家地位的确立为前提。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规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重建国家主权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在于与旧观念实现彻底决裂,并根据自身特殊性形成和巩固文化主体性。“两个结合”的过程,正是中国共产党履行文化使命、巩固中华民族主体性的过程。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余年文明积淀的智慧结晶,为巩固文化主体性奠定了深厚根基。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这种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内核的精神品格,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使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能够坚守文化立场,保持文化自信。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诸多契合之处。例如,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民为邦本”思想相契合;共产主义理想与“大同社会”愿景精神相通。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为“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证成。第一,该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彻底破解了“西方化=现代化”的迷思,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真正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与西方建立在殖民扩张基础上的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各国应立足自身实际探索发展道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意蕴
首先,推动党的精神独立性和理论创造性实现了新的升华。党的精神独立性和理论创造性与文化主体性紧密相连、相互促进。一方面,党的精神独立性和理论创造性推动了“两个结合”的进程,使其在文化传承和理论创新中保持自主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以“两个结合”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另一方面,“两个结合”对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也带来了党的精神独立性和理论创造性的新升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意味着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认同,这使其更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增强理论的中国气派,提高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抵御能力。
其次,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新跃升。近代以来,一些学者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从“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一度造成文化主体性的迷失。马克思主义传入后,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步重建并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到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文化建设,实现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伟大飞跃。
三、“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实践指向
首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两个结合”的践行者。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维护党在文化事业上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体现,是确保文化主体性建设正确方向的前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其次,坚持守正创新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必由之路。守正创新包括“守正”与“创新”两个方面。守正是创新的基本前提,创新是守正的重要依托。坚持守正创新,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其次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最后要不断推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论创新,主动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最后,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关键环节。巩固文化主体性不等于排斥其他民族文化,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是关键一环。文化交流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展现自身文化独特性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来巩固文化主体性,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坚持中华文化独特性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其他文明长处,同时加强文化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