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09版:他山之石·理论 -> 数智化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与就业能力构建——以四川高校为例

数智化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与就业能力构建——以四川高校为例

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张磊  康瑞琦

    根据“十四五”规划要求,作为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服务支撑,人力资源管理与服务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支撑性产业,需同步匹配产业升级进程,实现自身转型与专业突破。当前,互联网及人工智能行业的快速扩张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形成新冲击,既有管理模块与运作方式难以适配行业新生态,进而推动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快速增长。本研究选取四川省内5所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校及12家对口企业开展调研,旨在识别高校人才培养的短板与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胜任力要求,搭建数智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体系,为四川省高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实践参考。

    一、调研情况

    第一,调研目的。通过调研收集四川省内5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当前培养数据,明确毕业生在就业及职业发展过程中对专业技能的核心需求,为构建“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能力—就业匹配模型”奠定基础。第二,调研方法。本研究采用访谈法与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调研,获取四川省内5所院校当前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了解其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等。第三,调查内容。企业端:聚焦企业基础信息、人力资源供给水平、数智化岗位需求现状,重点调研岗位对从业者的专业知识框架、技能熟练度、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品格及相关证书的硬性要求。高校端:围绕专业教学水平、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持有比例、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构成及实施效果展开调研。第四,调查数据。本次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176份,数据来源具体如下:同类高校问卷103份,行业企业问卷68份,企业访谈记录5份。上述数据为四川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数智化背景下构建学生胜任力与就业能力模型提供了实证支撑。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企业调研情况

    1.数智化转型下用人需求

    从企业实地调研可见,近年来人力资源服务业呈现“业务边界延伸、经营模式创新”的发展态势,人才缺口显著。受数字化浪潮冲击,人力资源管理的运作流程、业务范畴及管理对象均发生结构性转变。流程层面:数智化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既保留标准化运作逻辑,又实现全流程无纸化办公,形成“端到端协调”的组织模式,管理的系统性、可控性与数字化特征显著增强,倒逼从业者提升数字化工具应用与流程优化能力。对象层面:智能化管理场景下的服务群体更趋多样,且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趋势,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工作导向,在实现管理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优化员工体验,提升沟通效率与服务耐心。内容层面:数字技术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事务总量大幅增长,要求从业者具备“快速学习新技能、适配新场景”的能力,以应对动态变化的工作需求。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任务及胜任力素质要求现状

    从工作领域分析,基于12家用人单位的数据统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口岗位主要集中于六大核心板块,即人才招聘与配置、员工培训与开发、薪酬福利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处理及人力资源服务外。从典型任务分析,通过收集各岗位说明书、与在岗从业者深度访谈,明确数智化背景下各板块的重点工作范畴(如数字化招聘工具操作、员工培训数据复盘、薪酬体系数字化搭建等),最终明确本专业的核心工作范畴与典型业务模块。从对应职业能力分析,各类受访者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形成高度共识。知识层面需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理论及数智化工具应用知识;能力层面需具备“理论 - 实践”转化能力,实现典型工作任务与专业能力的精准匹配;素质层面需建立与数智化工作场景适配的职业素养框架。

    (二)高校调研结果

    1.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专业核心课目数量以6~8门为主,课程重点涉及人力资源导论、人才甄选技术、职业能力开发、薪酬制度设计等内容,数智化相关课程(如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工具)的开设比例较低。

    2.当前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及核心素质培养现状

    专业素养方面:当前高校培养的学生专业素养主要体现在组织行为理解、HR模块基础操作、常规办公软件使用、劳动政策基础应用及企业管理认知5个维度,数智化工具操作、数据复盘分析等能力存在明显短板。职业能力方面:学生需掌握的核心职业能力包括交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同能力、数据整理能力、心理适应能力、规划协调能力及逻辑分析能力,其中“数据驱动决策”相关能力的培养尚未形成体系。核心素质方面:按权重排序,学生需具备的职业素质依次为责任态度、职业操守、履约诚信、抗压能力、保密规范及细致特性,与企业数智化场景下的“创新适配性”“跨场景协作性”等素质要求存在差距。

    三、研究结论及不足

    本研究通过对四川高校及企业的调研发现,数智化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供需错配”问题。但本研究存在若干缺陷,实证材料来自四川五所高校的抽样,绵阳占4个样本点,地域分布较为集中,研究对象种类偏少,可能影响结论的普适性;主要运用质性研究路径,存在主观判断空间。未来研究可采用“质性 + 量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提升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与实践指导性。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