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文物保护法开启文物赋能思政课建设新篇章
尹晓奔
文物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物质载体,不仅见证着国家的发展历程,更凝聚着民族的精神追求与文化基因。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为“新法”)的施行,有效拓展了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深度与广度,为其注入了鲜活的历史内涵与文化生命力,为文物资源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与制度保障,标志着文物资源支持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系统化、法治化的新阶段。
一、文物保护力度加强,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
新法在延续以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纳入法律范畴,体现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领域的战略升级。同时,新法将党的文化政策主张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条文,显著增强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权威性与可操作性。
在保护范围方面,新法亦有重要拓展:特别加大对革命文物的重视与支持力度,明确要求对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杰出人物及革命精神相关的遗址、遗物、文献进行系统性保护;针对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档案、设置保护标志,并明确管理责任主体;在地下及水下文物密集区域,严格推行考古调查先行、保护规划前置的管理机制。这些措施共同构筑起更为严密的文物保护网络,让大量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物资源得以更好存续,为思政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真实且多元的教学案例与实物资料。
二、文物利用政策优化,赋能思政课教学创新
新法明确提出支持挖掘与阐释文物价值,鼓励开展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深入研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弘扬,并倡导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文物资源的展示利用水平。近年来,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文物复原、场景重建与交互体验,极大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形式。通过数字化手段,学生能够“沉浸式”感受历史情境,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有效提升学习参与感与获得感。国家文物局与教育部共同推动的“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工作已取得系列实践成果——2024年度公布的优质资源项目名单,涵盖现场教学、教学设计、校园文化、数字传播等新型形式,不仅促进革命文物资源向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有效转化,更显著增强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吸引力。此外,文物机构与文化创意、广播电视、网络视听等领域的跨界合作,进一步拓宽文物资源传播途径:通过影视节目、动漫游戏、线上展览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文物得以走出库房、走进课堂,实现文化价值的广泛传播与情感共鸣,显著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
三、文物法律保障增强,促进跨部门协同育人
新法进一步明确博物馆、纪念馆等文物收藏单位的公共教育职能,规定其应当为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与专业协助,如开放文物展厅、提供讲解服务等。该规定充分吸纳近年来部门联合政策的有益经验,从立法层面打破文物部门与教育部门间的体制机制壁垒,为资源互通、人员互聘、项目共建提供坚实法律依据。
在新法的引领与保障下,文物不再仅是收藏与展示的对象,更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中动态、有机的教学资源;教育机构与文物单位的合作机制也逐渐从临时性、项目式向常态化、制度化转变。双方依法依规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进文物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体系。而权责关系的进一步明晰也促使地方政府在财政投入、政策扶持方面加大力度,支持校馆合作开发思政类金课、教学案例库及实践研学项目,全面发挥文物在塑造学生文化自信、历史思维和价值观念方面的育人功能。
四、结语
新法为文物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创造了良好制度环境与发展契机,为思政课创新发展注入强劲文化动力。展望未来,文化与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健全协同工作机制,共同推进师资能力培训、教学模式创新与评价体系构建,全面推动文物资源在思政课堂中的高效整合与有机运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文物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开启以文化人、 以史育人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