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09版:他山之石·理论 -> 逃离与回归:当代青年隐门社交现象的审思与调适

逃离与回归:当代青年隐门社交现象的审思与调适

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张丹琛

    隐门是指隐藏在建筑物中的门,起到保护隐私、贵重物品和生命安全等作用。隐门社交也由此衍生而来,指青年群体隐藏在网络社交媒体中,远离熟人社交,成为网络世界的“隐形人”的社交实践样态。当前,大数据和算法对青年在互联网的浏览行为和搜索行为重新进行着规训和建构。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在透明的信息环境中被记录,网络痕迹和数字实践更加电子化和数据化,青年仿佛生存在“超级全景监狱”之中。基于此,不少青年通过调整隐私设置、匿名隐身方式,试图在透明的互联网环境中创设出一片相对的私域。这既是一种避免算法推荐和保护个人隐私的二次匿名手段,又彰显了青年群体由分享式的渴望尽情展现自我转向隐身匿名,寻求自我保护的社交心态。同时,隐门社交本质上是青年群体反算法推荐、反信息泄露、强匿名社交的网络亚文化现象,展露出了数字时代下青年文化价值和情感逻辑的表达方式。随着社会“数字化生存”的深入,隐门社交不仅展现了青年社交行为的变化与演进,更是当代社会青年思想动态发展的折射镜。

    一、青年隐门社交的典型表征

    社会结构的调整与融合使得青年隐门社交有着鲜明的时代属性和典型表征。具体而言,青年隐门社交的典型表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印象整饰,从自我彰显转向防护伪装。在社交初印象塑造上,青年已逐渐远离个性鲜明的昵称与头像,转而拥抱通用的“保护马甲”。社交平台中的“通讯录推荐”“可能认识的人”和“好友访问记录”等功能,将用户的个人生活活动准确地传递给他们的熟人。出于对个人隐私的担忧和保护,他们选择加入“匿名”大军,使用平台默认的系统头像和昵称,以此方式将自己隐藏起来,成为一个无个性的群体中的一员。同时,青年的社交语言由彰显自我意识趋向于伪装、敷衍和同化。在以往的互联网社交活动中,人的身体无法在场,参与对话的双方无法获得视觉反馈,对方的情绪需要在文字的猜想中释读。然而,当前社交语言与其背后的思想、情感并不匹配:社交称呼的统一和字斟句酌的文字偏离了交流的真实意图和目的,“宁肯打字、不肯语音”成为青年掩藏真实状态的社交常态。这暴露了青年群体的深层担忧——担心在社交互动中过于真实地表达自己会导致被他人窥探或利用,从而试图在社交场合中保持更多掌控权,不轻易展露自我的真实情感。在社交媒体多方位嵌入大众生活的当下,同化、伪装的社交语言打造了一种有明显壁垒的社交边界法则,将青年群体的真实情感和自我隐藏于背后,使人难以洞察。

    二是情绪式微,从其乐融融转向沉默寡言。随着社交媒体的“高曝光”和朋友圈泛化,社交好友不断扩充,工作中的同事、学习中的伙伴,甚至快递等商家的售后进入了社交圈子,青年向往的“强社交型关系”逐渐变为“弱社交型”关系。社交平台中超过一半的好友都是“点赞之交”或者“沉默群体”,朋友圈已渐渐脱离熟人社会,转变为“半熟人”甚至“陌生人”圈层。朋友圈本应向外投射渴望链接的需求,但发圈分享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与其在朋友圈风生水起,不如独自过好当下的生活”这类社交心理,本质是青年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不顺畅”,具体表现为因隐私顾虑、关系疏离等原因,拒绝与他人深入交往、避免参与社交活动的倾向。基于环境压力 (如信息透明化)、角色压力(如多重社交身份)和情境压力 (如陌生人圈层),青年往往选择隐退式的“自救”,以沉默减少社交风险与心理负担。

    三是关系嬗变,从“熟人社会”转向虚拟交互。传统“阶段性友谊”不断引发青年对过度情感投入和能力付出所带来的“友情内耗”问题的警觉——这种需要付出大量精力、时间及情感去维系的人际关系,实则带有一定的惩戒性与负累性。为突破以往差序格局中“必须满足人情世故”的人际维护模式,当代青年果断转向“临时组搭”,以摆脱维护人情网络的高情感资本和高人力资本消耗。从约饭搭伙延伸到各类活动陪伴,搭子形式愈发多样:“口味相投、饭量平均”的饭搭子,“同等体力、一起拼房”的旅游搭子,“拼夕夕帮忙砍一刀”的穷搭子,“第二杯半价”的奶茶搭子……只要涉及社交需求或合作形式的活动,都能组成对应的“搭子”。这种社交形式允许青年更自主地选择社交伙伴、建立精准关系,既满足了对亲密社交的追求,又赋予了他们对社交边界的掌控权——可灵活选择参与或退出社交关系,拥有更大的自由度。

    二、青年隐门社交的理论解读与潜在风险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所揭示的“异化”现象,为理解青年隐门社交提供了理论视角。青年在社交媒体上维持“虚拟形象”,不断投入时间与情感,却反而陷入“高成本社交”的疲惫与异化。他们为避免信息泄露与利益受损,倾向于减少曝光,以“自利性社交”抵御外部竞争。在流动社会中,青年又通过“搭子”关系快速建立短期而精准的交往,以满足阶段性需求,但这种短期社交在强调效率与独立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时空与人际关系的异化。  

    隐门社交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青年自我保护与快速交往的需求,却潜藏多重风险:“无缘社会”的虚假狂欢掩盖了真实情感交流,导致青年在信息喧嚣中反而更为孤独;匿名化与“去责任化”的话语表达助长了网络暴力与道德冷漠,冲击了健康的社交秩序;隐门社交以功利为导向,使青年关系趋向短期化、表面化,造成“陌生社会”的疏离,阻断精神层面的深度交往;“弱关系”的临时性与碎片化倾向,虽拓展了社交广度,却抑制了群体凝聚与价值共识的生成,削弱了社会的稳定与向心力。

    三、青年隐门社交的引导路径

    青年隐门社交的出现,折射出数字化生存下的社交困境。它既是青年缓解社交倦怠的权宜选择,又潜藏着虚拟化、碎片化、人情淡漠等问题。因此,对这一现象既不能全盘否定,又不能任其泛化,而应在理解青年心理与需求的基础上,引导其构建积极、自主、真实的交往方式,塑造健康心态与成熟品格。首先,应搭建真情交流平台,引导青年从“隐门”走向“开放”:以青年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的有机结合,重塑青年与他者的交往形态,重构青年和社会的互动关系——可以通过组织主题交流、角色扮演、情感分享等活动,为青年创造真诚互动的机会;同时,借助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营造沉浸式的真实体验,帮助青年在互动中深化对自我与社会的理解。其次,要弘扬人文温情关怀,推动青年从“开放”走向“互动”。数字匿名虽提供自由,但也容易造成角色失调与情感冷漠。媒体应积极传播温情关怀文化,以典型事迹释放社会正能量,用敏锐的洞察力和生动的表达方式,将温情关怀文化的精神内核传递给广大青年,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同时,引导青年更多投身现实生活,通过“关系编织”建立深层情感共鸣,修复虚拟社交中被稀释的真诚与信任。最后,需加强社会集体认同,引领青年从“互动”走向“凝聚”。思想政治教育应聚焦“建立全社会共同的荣辱感和责任感”,通过引导“强关系”的深度交往(如师徒结对),培育青年的共同价值体系与责任意识,进而形成更具向心力的凝聚性共同体。这不仅能缓解青年社交碎片化的困境,更能为国家长远发展汇聚坚实的社会力量。

    四、结语

    总之,隐门社交是青年个体在数字媒介时代对社交倦怠的反应与实践,虽有助于当代青年暂时放松身心、满足基础情感需求,但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交往“联结情感、传递价值”的本真意义。作为提升个体精神品质、塑造正确交往观念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应主动发力,助力青年积极拓展社会关系、调整规范自身交往行为,最终推动整个社会交往实现持续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逃离与回归:当代青年隐门社交现象的审思与调适”〈23HSMY02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