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创作实践

童谣创作的探索与实践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徐凤霞

    童谣是儿童文学的“活化石”,它不仅承载着一代人的童年记忆,更以浅白的语言、鲜活的场景,记录着特定地域的民俗风情与生活智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充斥着电子元素的“新童谣”逐渐取代传统山野童谣,而身为农村学校的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创作山野童谣,以质朴的笔触、真挚的情感,保留农村孩子“泥里滚、风里跑”的鲜活日常,为童谣创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样本。本文以实例为切入点,从创作源泉、艺术手法与价值内核三方面,探寻童谣创作的本真路径,为当代童谣创作回归“生活本位”提供借鉴。

    一、创作源泉:扎根新的生活

    童谣的生命力,始终源于对生活的真实描摹。脱离儿童真实生活的童谣,难免陷入“成人化说教”或“悬浮化想象”,而山野童谣的创作,首在其扎根山野生活的“在地性”——每一首童谣都是农村孩子日常的“切片”,每一个细节都带着泥土的温度与阳光的气息。

    如学生创作的《游戏》便直击农村孩子的“即兴娱乐”:“孩儿两小无猜忌,脚手拱身当马骑。软手浑身匍匐地,泥脏眉眼好神奇。”没有昂贵的玩具,两个孩子以“脚手拱身”作马,即便浑身是泥,眉眼间却满是“神奇”的满足感。这一细节绝非虚构——农村孩子的童年里,“当马骑”“滚泥巴”是最寻常的游戏,“泥脏”与“神奇”的反差,恰恰写出了儿童对快乐的纯粹感知。

    更动人的是对“味觉记忆”的书写。《找地瓜》中“田边土角地瓜香,十里风吹也可尝”,一句便勾画出农村孩子对自然馈赠的敏感——田埂边、土角里的地瓜,无需精致烹饪,风里的香气已足够诱人;而“闹市味腥烦瞅见,地瓜香漫转家乡”的对比,更将地瓜香与“家乡”绑定,让日常食物成为乡愁的载体。这些细节之所以鲜活,正因它们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创作者没有凭空想象“儿童该喜欢什么”,而是记录“儿童真正在经历什么”,这种“从生活中来”的创作态度,正是童谣打动人心的核心。

    二、艺术手法:重构“浅白之美”

    童谣的受众是儿童,其艺术手法需贴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既要用浅白的语言、明快的韵律,又要以儿童的视角重构世界,让平凡事物焕发出“孩子气”的趣味。山野童谣在这一点上尤为精妙,既避免了成人化的“刻意幼稚”,又守住了童谣的“童真本味”。

    其一,以“儿童化评价”观照世界,拒绝成人的“标准答案”。我们的学生撰写的《雪人》中“无语雪人大笨蛋,但爱白白胖墩墩”便是典型:在成人眼中,雪人是“纯洁”“美丽”的象征,而孩子的评价却直白又任性——嫌它“无语”是“笨蛋”,却又爱它“白白胖墩墩”的模样。这种矛盾又可爱的评价,恰恰是儿童认知的真实写照:他们不懂得抽象的赞美,只凭直观感受表达喜恶,而这种“不修饰的直白”,正是童谣最珍贵的特质。

    其二,用“口语化韵律”打造传唱感,贴近儿童的语言习惯。童谣需“可念可唱”,语言既要浅白,又要有天然的韵律。《放鸭歌》开篇“鸭呀鸭呀鸭鸭鸭”,以叠词模拟鸭子的叫声,简单直白却朗朗上口;后半句“快快跟我转回家。给我生蛋凑书费,给你画像作报答”,以儿童的“小算盘”串联,既有对鸭子的依赖,又有天真的“交换”,句式长短相间,像孩子随口哼唱的小调。

    三、价值内核:情感与文化的“双重传承”

    好的童谣从不只是“儿童的娱乐”,它更像一条纽带,一头连着儿童的情感世界,一头系着地域的文化记忆。山野童谣的深层价值,便在于它既是儿童情感的“宣泄口”,也是农村文化的“记录册”。

    在情感层面,山野童谣精准捕捉了农村孩子的“情感关键词”:有对亲情的思念,如《耳根发热》中“耳根发热有人念,妈妈杀广快转黔。考出高分欢迎您,团团圆圆过好年”,一句“妈妈杀广”(方言,指去广东打工)道尽留守未成年人的牵挂,“考出高分”“团团圆圆”的期盼,没有华丽辞藻,却比任何抒情都真挚;有对自由的向往,如《滑坡坡》“三五孩童坡顶观,滑坡到底有多难。跃跃试探强者胜,顺坡一滚天地宽”,“跃跃试探”写出孩子的胆怯与好奇,“顺坡一滚”则将勇敢与快乐释放,“天地宽”的感受,正是儿童对自由最纯粹的体验。这些情感不局限于“农村”,更能引发所有儿童的共鸣——无论是思念亲人,还是渴望玩耍,都是童年共通的底色。

    在文化层面,山野童谣则成为农村生活的“微型档案”。《放牛山上趣》中的“骑牛”“割草”,《放鸭歌》中的“放鸭生蛋”,《找地瓜》中的“田边寻食”,都是农耕文明下农村孩子的“必修课”,这些场景正在随着城市化消失,而童谣却将它们定格;更珍贵的是方言与地域文化的融入,“杀广”“转黔”(“黔”指贵州)记录了西南地区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时代背景,“摆龙门阵”则是西南方言中“聊天”的特色表达。这些元素让童谣不再是“通用模板”,而成为带有地域印记的文化符号——当孩子念起“妈妈杀广快转黔”时,不仅在感受亲情,更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家乡的生活方式与时代背景。

    山野童谣的创作实践,为当代童谣创作提供了清晰的路径:童谣的“根”在生活,需扎根儿童的真实体验,拒绝悬浮的想象;童谣的“魂”在童真,需以儿童的视角重构世界,守住浅白与趣味;童谣的“责”在传承,需承载儿童的情感与地域的文化,让童谣成为连接童年与文化的纽带。

    在电子娱乐充斥的当下,这样的童谣更显珍贵——它让儿童看到“自己的生活”,让成人回忆“逝去的童年”,更让地域文化在朗朗上口的吟唱中得以延续。未来的童谣创作,若能延续“从生活中来、以童真为魂、为传承助力”的理念,定能创作出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让童谣真正成为陪伴儿童成长、承载文化记忆的“活化石”。

    (作者单位:思南县塘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