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中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都匀第十中学住校班为例
冯泽红
摘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强调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体。但目前的中学英语课堂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普遍出现“静默现象”。该研究以都匀十中八年级住校班12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探究课堂沉默现状及其成因。发现:(1)住校班英语课上无声现象普遍,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默不作声程度有显著差异,优秀生的默不作声程度明显低于良好、及格学生;(3)课堂静默主要受同伴因素、教师授课方式和住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据此,建议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提问策略,营造配套的课堂环境,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沉默;中学英语;住校生;教学策略
一、问题提出
在当代中学英语课堂上,学生默不作声已成为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沉默既制约了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难以在真实的交流情境中锻炼听说能力,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交能力造成了潜在的消极影响。长期处于沉默的学生,可能会丧失英语表达的自信,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愈发被动,甚至产生对学习英语的抵触心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是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1]。但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的模式仍占主导地位,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导者,掌握着教学的节奏和内容输出,学生更多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和语言表达,造成了课堂上的“静默现象”。
住校生作为中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学习高度集中、生活环境单一、同伴互动频繁、家庭支持相对缺位等,这些因素都可能让课堂静默现象变得更加复杂。因此,研究中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特别是在住校生这一特定群体中的表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课堂沉默的内涵与界定
刘向倩将课堂静默定义为师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所呈现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具有固定语义[2]。滕明兰进一步指出,课堂静默特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缺乏从思维、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关联或参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3]。本文主要讨论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回答问题或进行讨论时,所表现出来的沉默感。这种沉默不是简单的“不说话”,而是学生在语言输出环节的被动或主动抑制。
(二)课堂沉默的成因研究
国内外学者多角度探讨课堂静默成因。王学华认为,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沉默,更可能是他们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养成的学习习惯,而不是内心倾向的结果[4]。罗浩、陈伟、蔡才伟均指出,课堂沉默的原因可以从学生和老师两方面分析:学生因素包括性格、语言水平、学习动机和焦虑等方面;而教师因素则涉及到提问策略、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5,6]三个方面。
在国外相关研究领域,Maher与King于2023年发表的成果指出,语言焦虑是导致学习者出现沉默行为的关键因素[7]。而Nguyen在2020年的研究中则提出,学生沉默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个人特质、外部环境、语言掌握程度与心理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8]。
综上所述,已有的研究对课堂静默有一定的探讨,但对中学住校生这一群体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中学住校生长期处于校园环境,与教师、同学的互动更为频繁,其课堂沉默的成因还有可能涉及寄宿生活的集体氛围、课堂时间的学习压力的独特因素。因此,本研究针对中学住校班英语课堂无声现象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现实意义。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都匀十中八年级住校班12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选择八年级住校生,是因为这个年级处于初中承上启下的阶段,学业压力比较均衡,住校环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考察课堂的静默。
(二)研究问题
此次调研主要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都匀十中八年级英语住校班课堂静默(特指学生在英语课堂中语言输出的沉默时长、参与度的沉默表现等)现状如何?
2.都匀十中八年级英语住校班内,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在课堂静默方面是否有显著差异?
(三)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为辅的调研方式,调研对象聚焦都匀十中八年级英语住校班学生。
1.问卷部分:参照周静[9]所编制问卷的框架体系开展修订工作,结合八年级英语学科难度、学生认知特点调整表述,确保适配性。问卷包含23个问题,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1=“完全不同意”至5=“完全同意”),涵盖三个维度:学生因素、教师因素、环境因素。修订后通过Cronbach'sα系数检验信度,通过因子分析检验效度,确保问卷具备良好科学性。
2.访谈部分:设计半结构化访谈大纲(含10个问题),结合八年级学生表达习惯优化提问方式,从都匀十中八年级英语住校班125名学生中,按英语成绩高、中、低段的标准选取8名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对问卷数据进行补充和验证。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次研究共计向都匀十中八年级英语住校班发放问卷125份,经筛选后回收有效问卷118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4.4%。利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单因子方差分析(ANOVA),以该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为自变量,课堂静默表现为因变量,并对访谈内容进行本质分析,确保结论贴合都匀十中八年级住校生实际英语课堂情况。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信度分析
问卷的整体Cronbach's信度系数值为0.769,这一结果说明该量表具备良好的信度,所收集的数据具有可靠性。
(二)课堂沉默的总体状况
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中学英语住校班的课堂静默总体上偏上水平。具体来说,“只听不讲”和“举手人数较少”这两项表现最为突出,反映出上课时学生倾向于被动接收,而不是主动表达。“不愿答题”一项的均值虽然比较略低,但仍超过了中位值,总体呈现出参与意愿不足的上课状态。
(三)课堂沉默的影响因素分析
1.学生因素是导致课堂沉默的首要原因,显著高于其他因素。这说明学生极其在意同伴的评价,害怕因答错而遭到嘲笑。学习焦虑和内在动力不足并列为主要因素,反映出课堂上学生普遍存在紧张情绪,对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不足。相比之下,外部动机的影响(比如奖惩)是最小的。采访中有同学说:“我怕说错话被大家笑,宁愿不举手。”
2.教师因素:课堂组织和教学方法是引发沉默的最主要的教师因素。这说明,如果教师采用单一的交互性的教学方式,就会直接抑制学生的表现欲,并使得学生变得沉默。提问对象的选择和学生演讲机会的多少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其影响程度也是不相上下的。采访中一位学生提到:“老师总是叫那几个成绩好的,我觉得叫不到我,就不想了。”
3、环境因素文化因素(如“沉默是金”的观念)影响最大。其次是学校和住校环境,密集的集体生活可能强化了学生“怕丢人”的心态和从众心理。采访发现,不少住校生家长因外出务工无法与孩子沟通以及提供学业支持,更关注考试成绩而非课堂表现,这种观念间接助长了学生的沉默行为。
(四)不同水平学生课堂沉默的差异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的静默程度(P<0.05)有显著差异。具体来说,成绩优秀的学生课堂静默程度明显低于良好、及格,不及格的学生。事后检查(LSD)表明,优秀生与其他三组学生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良好、及格、不及格三组学生则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在打破课堂沉默方面,尖子生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活跃群体”,而其他学生,不论成绩中等偏下,他们的沉默状态都比较接近。
五、讨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中学英语住校班课堂沉默现象普遍存在,并达到中上水平。
二是不同水平学生的课堂沉默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优秀生的沉默程度明显低于其他学生。
第三,课堂沉默受学生、教师和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受同伴因素的冲击最大;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提问习惯是重点;社会文化和住校环境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教学建议
综合以上结论,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革新教学方法,增加互动体验
教师要摒弃“一言堂”的模式,积极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等活动。尤其是针对住校生,更多的合作任务可以设计出来,比如开展英语短剧表演比赛,让住校生在课余时间对短剧进行讨论与排列。充分发挥他们的互动交流能力,为他们创造安全有趣的言语输出环境。
2.优化提问策略,关注全体学生
实施分层设问策略,把基础问题留给学困生,建立自信心;把挑战性问题交给尖子生,激发思考力。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提问默不作声的学生,同时在提问时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避免学生过于紧张一时语塞导致表达不完整,让沉默学生有更多时间组织语言,打破“只点优生”的固定模式。
3.营造支持性环境,降低焦虑感
教师要着力营造包容、鼓励的课堂氛围,明确“错误百出是学习的”的思想。针对住校生,英语活动可以延伸到宿舍生活区,比如在宿舍楼设置“英语角”,定期开展一些英语活动,比如英语电影赏析和英语歌曲学唱,降低非正式情境下的焦虑,激发内在动力。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该研究样本只取自一所学校的住校班,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范围,将不同性质的班级(如走读班)纳入对比研究中,以提升成果的可推广性。此外,还可以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进一步揭示课堂无声的动态变化规律。同时,后续可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更精准地捕捉学生在课堂的语言表达现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刘向倩.论课堂沉默[D].曲阜师范大学,2005.
[3]滕明兰.大学生课堂沉默中的教师因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
146-148.
[4]王学华.应用互动教学法缓解大学英语课堂沉默[D].东南大学,2006.
[5]罗浩,陈伟.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成因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1(62):
116-117.
[6]蔡才伟.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研究[D].鲁东大学,2013.
[7]Maher,K.,&King,J.Languageanxiety and learner silence in the class-room:A cognitive-behavioral perspective[J].Annual Review ofApplied Linguistics,2023:1-7.
[8]Nguyen,T.T.M.The silent lan-guage:Understanding learner silence in Vietnamese EFL classrooms[J].TESOL Journal,2020,11(4):e514.
[9]周静.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2.
(作者单位:都匀市第十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