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探路
曹必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的引领性、基础性、战略性学科,是巩固意识形态阵地、推进理论创新、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进入新时代,“如何完成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重大使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重大命题。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
面对世界大变局、科技大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需要通过“望、闻、问、切”进行大交叉、开展大融合、实现大发展。
所谓“望”,就是要仰望星空,坚定政治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循。因此,在以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我们既要低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有诗和远方。具体而言,我们要明确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把握好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学科发展的首要任务,从学理上、方法上为思政课教学服务;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支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核心内容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加强对党的最新实践的理论阐释,担负起巩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服务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重任。
所谓“闻”,核心在于关注时代特征、阐释实践问题。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怀揣对真理的极致追求,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业者更需以敏锐的目光与深邃的思维,及时感知并发现时代脉搏。一是要“闻”时代先进之正道。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可贵的理论品格,伟大的实践始终推动着理论的不断创新。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持续推陈出新,既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多样性与生动性,又体现着其一般性与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及时把握理论发展前沿,将学科发展、思政课建设与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二是要“闻”意识形态领域之歪道,做到及时发现并加以批判。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每个学科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思想材料,而我们需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思想武器,精准辨识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并展开批判,尤其要揭露“以历史细节的真实掩盖历史真相”这类论调的阴谋本质。三是要“闻”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以人工智能为例,其作为决胜数字文明时代的核心要素,我们应加强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交叉研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模型建立、信息搜集、数据分析、互鉴交流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所谓“问”,就是借助中医学的问诊方法,全方位了解信息并加以分析,以得出科学的综合性判断。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要问清楚四个“需要”:一是当代青年的需要,二是社会现实需要,三是理论发展需要,四是理论武装的需要。这四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把握好这“四个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学科精准施策的前提与基础。为此,我们可借鉴自然科学的实验法、信息论与控制论等研究方法,构建动态数据库或研究模型,为学科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同时,通过准确评估自身基础与优势,精准定位学科发展的抓手和突破点,从研究范围、内容、方法等多个维度,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
所谓“切”,就是要把准时代之脉、探索创新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踏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伟大的实践既呼唤伟大的理论,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跨学科研究与学习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因而协同互动、交叉融合无疑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的不二选择。具体而言,实现交叉融合发展可从“外交”和“内卷”两个维度展开。一方面是“外交”,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培养跨学科思维、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选择适宜的跨学科研究方法等举措,与其他门类学科及本门类其他一级学科开展深度合作。例如,研究经济思想时可借鉴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社会问题时可融合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探讨生态文明思想时则能结合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知识,从而更全面、深入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内卷”,但此处的“内卷”并非指互相摩擦与内耗,而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6个二级学科要紧密配合、互为支撑、共同发展,形成类似“量子缠绕”般的密切关联,最终实现“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走天涯”的协同发展格局。
二、结语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第一要务是塑魂育人。如果我们能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政课教学,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根植于内心的高尚信仰、无需提醒的政治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思想自由、为国家民族着想的价值取向”的新时代青年,那么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将功德无量、善莫大焉!
(作者单位: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