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视域下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的路径探析
张玉英
摘要: 新时代,教育数字化深度转型,思政教学在方式、内容等方面也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以数字化推动地方红色文化进入思政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革命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
关键词:地方红色文化;思政教学:教育数字化
一、红色文化及其融入思政教学的研究意义
红色文化涵盖了革命历史、英雄人物、重要事件和红色经典文学艺术作品等多个方面,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奋斗的历史,核心特征就是革命性、先进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地方红色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深厚的红色资源根基。相比空泛宏大的理论叙事,地方红色文化能够引起学生共鸣、产生共情,从而打通“思政课入脑入心”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可借助地方红色资源,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具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育数字化旨在通过数字技术推动教育模式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强化思政课程的价值塑造功能。推动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以数字化打造大思政课,更有利于培育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与品格,传承红色基因、增进爱国情怀、进而显著提升思政课的育人质量和意义价值。 以江苏淮安为例,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在数字化媒介中被还原并具体化、可视化,青年学生可以从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红色文化的探查者、讲述者及创造者,更有助于激发起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探寻,更好地发挥思政教学的引领力与感染力。
二、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存在的困境
从当前思政教学实践看,红色文化促进思政教学的积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整体呈现出资源利用率低、教学效能弱、融合路径模糊等问题。
首先,地方红色文化教育的主体建设能力不足。当前思政教学师资力量亟需加强,授课逻辑链条不完整、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地方红色文化被当作辅助补充性材料,少有教师主动将其转化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影响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其次,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地区没有建立完整的红色文化教育数字化平台,已有的平台大多是孤立的静态图文或视频资料,这些信息交互性不强,跨区域协同、政策支持及资源利用率不高。最后,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部分教师数字技术应用不足,教学设计缺少创新与实践经验,难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教学更多地停留在知识传授上,还缺少具有体验性与情景性的教学设计,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地方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
三、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的路径探析
(一)构建数字化资源整合平台,拓展地方红色文化教学供给。要将地方红色文化真正融入思政教学就必须先打造集中化、一体化、交互化的数字资源平台,结合教育教学需求进行二次加工重组,使其更贴合教学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牵头组织地方高校、科研机构与文化单位共建资源库,做到动态更新并基于区块链、云技术开展精准推送工作,激励地方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文化机构对外开放数字接口,提供对接教学平台数据的服务,使红色文化资源进入课堂。
(二)深化课程教学设计改革,激活红色文化思政育人效能。系统性重构课程教学设计,按目标导向、情境创设和实践活动三位一体思路组织学习活动,设计明确的地方红色文化的价值向导性,使红色文化从被动引入转变为主动内化。突出红色人物的信仰选择、精神传承等红色文化特色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开展价值判断与情感激励。创新课堂教学,使学生沉浸式地感受红色文化的内涵,将红色文化学习任务嵌入具体问题中,提升学生的主体参与感和思辨性,使地方红色文化从静态化教学资源变为活化育人资源。
(三)加强师资与学生双向赋能,打造多元共建的教学共同体。建立以教师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共同体,着力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课程设计能力和红色文化认识水平,推动地方红色文化的教育数字化融合发展。通过开展红色文化专题培训、组织教学设计工作坊、开展数字技术实训等方式,使广大教师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地方红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能力。[4]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一要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在任务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转化,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二要鼓励学生投入地方红色文化数字化工作中,让饱含青春元素和青年语言的教学平台更加生动活泼和富有现实感。三要加快教学资源更新速度,从传统的思政课堂向更为生活化、更加接近年轻人的校园生活延伸。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J]. 求是,2020,(17).
[2] 郭志强,刘慧.红色基因传承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与实践——以威海职业学院为例[J].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2022,(02).
[3] 徐晓琳,高婷婷.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05).
[4] 牙远波,简华春.深入挖掘广西红色资源增强 《纲要》 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 河池学院学报,2012,32(06).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方式及路径研究——以江苏淮安为例”阶段成果,课题编号:2021SJB0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