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12版:他山之石·理论 -> 传统国学文化适应现代转型的实践机制

传统国学文化适应现代转型的实践机制

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韩倩

    国学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余年文明凝聚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珍宝与民族精神的象征。开展国学文化的有效传播与深度挖掘,已成为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力量。在数字化步伐持续加快的当代,信息技术迭代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全社会已步入以“ 全效、全息、全程、全员”为特征的全媒体时代。在此背景下,依托新兴技术赋能的新媒体传播体系,对传统国学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强化数字赋能,优化受众链接

    实现数字技术与国学文化的深度融合,是借助人工智能开展文化传播的核心要求。一方面,要以形态创新推动融合:在智能化时代,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前沿技术的迭代让国学文化得以突破传统形式,从历史画卷中“走出来”、从书本里“活起来”。例如,观众可沉浸式体验《红楼梦》实景光影剧中的宝黛爱情叙事,被《清明上河图》光子膜巨幅投影震撼,也能通过数字化博物馆实现“足不出户,巡遍天下”的文化探索。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增强了受众对文化细节的感知力,更提升了其对传统国学的认同,促使其主动成为文化的传承者与推广者。另一方面,要以需求导向提升质量: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个性化、定制化的文化传播更贴合当代需求。应坚持技术向善原则,运用人工智能绘制用户画像,优化国学内容推送模式,冲破时空限制,让优质国学文化成为全民可享的精神财富;同时,提升技术的情感渲染力,让受众在互动中将“礼、义、孝、信”等传统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全域协同发展,拓宽传播渠道

    搭建以国学文化为核心的智能数据库与数字基础设施,是实现其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基础。

    依托跨界融合打造超级文化IP、延伸产业脉络,可有效促进文化资源的整合与盘活。夯实数字化基础方面:可构建内容完备、分类科学的国学文化资源数据库,系统梳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瑰宝,将文化数据转化为生产要素,为国学的创新呈现与再创造提供支撑;同时,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播设备效能,搭建高效广覆盖的智能计算平台与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安全稳定、高效传输的网络格局。深化跨界融合传播方面:可推动国学与影视节目的融合,紧跟时代潮流、回应现实诉求,为文化创意转化提供更多契机,让观众感受传统文学的独特韵味;同时,通过与短视频平台、智能技术的结合,进一步拓宽国学创新发展的路径。

    三、挖掘高品质文化内容,提高文化吸引力

    现阶段,不少媒体平台对国学文化的传播仍停留在照搬原版的浅层模式。国学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财富,是推动民族走向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动力,机械复制不仅导致内容单一、同质化严重,难以吸引公众关注,也无法达成预期传播效果。首先,要深挖内容的当代价值:从传播内容入手,深度挖掘传统国学文化的现代意义。媒体传播者需深入传统文化体系,提炼其中具有深度、灵韵与当代价值的内容,借助短视频、主流媒体等新技术进行创新传播,打造新颖独特、富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其次,要推动内容创新转化:国学文化传播需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贴合现代社会实际需求,对传统内容进行创新性调整,切实发挥“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通过深化内容挖掘、打破刻板印象,激活传统文化符号的现实潜力,既能提升文化吸引力,又能增强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传统国学文化向现代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我革新的内在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是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深入学习国学精华,推动传统国学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更能让传统国学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