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
刘晓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定位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强调“第二个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充分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给高职院校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带来很大启发。
一、了解学情,尊重学生认知规律
(一)探究高职学生知识、认知与学习特点高职学生的知识、认知与学习特点呈现显著的复合型特征。学生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理论迁移能力较弱,但具备实践操作经验积累;认知模式以具象思维为主导,对宏观议题关注不足;自我效能感不高,同时对正向反馈有强烈需求;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绪波动影响且专注力持续性不足。
(二)立足学情,构建教学目标
从知识目标来看,学生要掌握治国理政的方略和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等基本内容。从能力目标来看,要提升学生识美丑、辨善恶、明是非的能力。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使学生思想上认同、情感上信任、行动上自觉;使学生肩负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深耕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在数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孕育了丰富多元的思想文化,记载了民族的精神活动、理性思维与文化成果,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沉淀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为“概论课”教学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律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传统法律文化经典,揭示我国法治建设的历史底蕴与民族特色,这些论述为“概论课”中“全面依法治国”章节的教学提供了重要支撑。例如,用“法者,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宣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国策;用“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阐释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的重要意义;用“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揭示树立人民至上法治理念的核心内涵。这些精彩用典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历史逻辑与文化根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又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例如,“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朴素自然观,“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斧斤以时入山林”取用有节的生态发展观;名相管仲为齐国制定“以时禁发”制度等。这些传统生态智慧,为讲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奠定思想基础。(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以和邦国”“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树立了“天下太平”“共享大同”的社会理想;赓续了“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担当,淬炼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智慧。“和”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融入了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讲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资源。
三、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索
(一)教学导入的设计结合时事新闻
在“概论课”教学导入环节,可结合时事新闻引发学生兴趣,自然切入教学主题。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时,可讲述近期外宾访华的鲜活案例:智利总统博里奇夜游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感受中国文化魅力,美国加州州长纽森攀登慕田峪长城后赞叹“这是一部史诗”。通过这些贴近当下的时事内容,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吸引力,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教学案例的选择贴近学生生活
教学案例的选择应注重贴近学生生活,优先列举学生亲历或熟知的事件,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例如,在阐释“文化自信”时,可选取成都大运会中的中国元素:仿照金沙遗址太阳神鸟设计的开幕式舞台、以三星堆青铜面具为原型制作的道具、用蜀绣工艺打造的引导牌等。这些案例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运用,也是学生可感知的文化自信源泉,能有效增强教学的亲和力与说服力。
(三)授课方法的运用注重实际效果
在授课方法方面,我们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讲故事的方法去讲道理。例如,在讲授“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时,可以带领学生回顾西方现代化的殖民历史,用对比的方法阐明中华文明的特点之一是“突出的和平性”;还可以讲解利玛窦的《中国札记》,里面详细描述了西方人眼中中国人爱好和平的传统。
(四)教学环节的设计依据学情特点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教师要依据学情特点设计教学环节,恰当利用数字化技术。例如,在讲授“民生问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让学生描述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生,从而有效引导学生跟上课堂节奏,提升教学效果。
作为铸魂育人的“工程师”,教师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讲好思政课“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也“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概论课”教学中,需用好“两个结合”的最大法宝,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为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