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10版:他山之石·理论 -> 数智化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理论突破与实践探索

数智化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理论突破与实践探索

—— 评《数智化背景下工程教育与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应用研究》

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吴亮红

    工业数智化转型中,“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错位”是核心难题。由杨秋芬、胡汀、谢爱莲合著,吉林出版集团(全国百佳出版社)出版的《数智化背景下工程教育与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应用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以湖南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产业为样本,构建数智化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为我国数智化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湖南方案”。

    一、理论创新:“双维分层”体系填补素养空白

    《研究》的核心学术价值,在于突破传统工程人才培养的固化思维。基于湖南 12 家重点企业(含三一重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102 个岗位调研,该书首次提出“核心素养+分层能力”双维框架,建立精准“能力坐标系”。

    核心素养维度,该书结合数智化特性,明确“社会性、实践性、创造性、生态性” 四大内涵。社会性:聚焦跨部门协同与产业链沟通,要求工程师能在智能工厂的多团队协作中清晰传递技术需求。实践性:强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将虚拟仿真训练与真实设备运维结合。创造性:鼓励基于数智工具优化传统流程。生态性:融入绿色制造理念,要求工程师在智能设备调试中兼顾能效指标。

    能力分层维度,该书将工程师划分为初、中、高三级,形成进阶路径:初级工程师聚焦数智工具操作与数据记录,掌握传感器校准、工业协议基础;中级工程师侧重智能设备故障诊断,精通IIoT架构、Python 编程;高级工程师突出跨岗协同与方案设计,掌握机器学习、数字孪生技术。这种“按需重构能力”的设计,避免人才培养“过剩”与“不足”矛盾。

    该书还通过8个企业案例让理论具象化,如拆解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智能检测工程师”培养,从“理论学习 -仿真训练 -实战考核”呈现分层能力落地,实现“理论深度”与“实践可读性”平衡。

    二、实践创新:“四维协同” 路径破解产教痛点

    《研究》将理论转化为“能力定位、标准构建、课程设计、实践赋能”四维协同路径,直击产教融合痛点。能力定位层面,通过“企业岗位画像+高校能力匹配”双向调研,精准识别数智化岗位的核心能力缺口。标准构建层面,团队联合企业制定《数智化现场工程师岗位能力规范》,通过国家企业标准备案,明确量化指标(如中级工程师“故障诊断准确率≥90%”)。三一重工应用后,新员工招聘匹配度从58%升至82%,培训成本降40%,解决企业“招聘无标尺、培训无方向”难题。课程设计层面,提出“理论-仿真-实战”三阶体系。以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为例,依托5项软著搭建虚拟实训平台,学生模拟智能设备故障排查。实践赋能层面,创新“校企基地 + 技术服务平台”模式:“3+1”基地让学生参与智能塔机运维等真实项目;技术服务平台组织师生为中小微企业设计数据采集链路,学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至1.2 个月(行业平均3个月),实现“教育与产业双向赋能”。

    三、内容特色:平衡学术严谨与实践可读

    《研究》在内容呈现上实现“ 双优”:一方面,调研方法规范,通过“问卷(400 份,回收率 92%)+ 访谈(32 场)+ 实地考察”确保数据真实,后期用3所高校、5 家企业的2100 余人次测评数据验证成效,避免主观臆断;另一方面,表述通俗,用表格对比工程师能力、流程图展示“四维协同” 逻辑、数据对比呈现成效,既适合学术参考,又便于企业与职教工作者应用,实现“学术价值与传播价值双赢”。

    《研究》不仅是湖南数智化人才培养的总结,更是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度思考。它通过“理论-标准-课程-实践”完整链条解决实际问题,证明数智化人才培养是“系统重构”而非“技术叠加”。该书的出版,将为我国数智化工程人才培养注入动力,推动更多高校与企业实现产教协同,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