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刘金芝:
教育不是筛选而是培养
![]() |
刘金芝与学生交流。 |
![]() |
本报记者 潘国虎 特约通讯员 鲍伟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浪潮中,一位教师能带来怎样的改变? 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刘金芝副教授用8年从教经历给出了答案。
2021年,当她接手21级小学语文教育1班时,面对的是普遍存在“大专生毕业不一定能找到比中学生更好的工作”自我否定思想的学生。三年后,这个班级创造了学校历史,47人报考专升本全部录取。
“每个孩子都是世间的宝。”这是刘金芝的教育信条,也是她应对职教困境的起点。
面对入学时信心不足的学生,她没有急于传授知识,而是先从破除心理枷锁开始。通过一次次班会课上的耐心引导,她向学生展示职业教育的广阔前景,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
刘金芝深知,观念的转变需要实践支撑。她组建英语互助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辅导,甚至牺牲休息时间无偿上专升本课程。这些举措看似平常,却蕴含着一位教育者对“有教无类”理念的深刻理解。
2024年,刘金芝带领的班级交出了一份惊艳的答卷,陈思宇同学斩获贵州省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并晋级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刘柔灵等同学在“建行杯”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贵州省赛区银奖。
最令人惊叹的是,全班47人报考专升本全部被录取,创下学校历史纪录。这一成绩不仅在校园内引起轰动,更在整个黔南州职业教育领域产生了示范效应。
“真正的教育不是筛选而是培养。”刘金芝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理念的实践价值。她的学生不再将自己视为教育的“次要选择”,而是在专业领域找到了自信和方向。
作为高校教师,刘金芝深谙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之道。近几年,她主持完成省级课题3项,出版贵州省“十四五”职业规划教材1部、学术著作2部,参编教育部“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获得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她的科研成果不仅为语言文化保护提供理论支撑,更直接转化为教学资源,构建起“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职教模式。
从教以来,刘金芝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践行着“教育无差等”的理念,不仅改变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也为同行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从课堂到科研,从个体成长到集体成功,刘金芝以行动诠释,教育的真谛是培养而非优胜劣汰,职校生同样能在专业领域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