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安县白沙小学校长瞿远桥:
守着一所村小,爱着一群山里娃
![]() |
![]() |
![]() |
瞿远桥与学生交流谈心。 |
特约通讯员 瞿远恒
从刚毕业的年轻姑娘,到头发戴了白霜,苗族老师瞿远桥在黔南州瓮安县乡村小学待了25年。她1977年出生,2014年入党,现在是白沙小学的校长。打一开始,她就想“让娃们眼里有光”,凭着这份心,在大山里教娃、守校,把乡村教育的日子过得扎实又暖和。
数学老师改教语文,带娃在山里找“话”写
白沙小学的师生都知道,瞿远桥是教数学出身的,可2014年学校三年级缺语文老师,她没犹豫就接了。头回上作文课,她心里就揪了一下:娃们攥着铅笔,半天写不出几个字,本子上净是“烟很轻”“雨很大”,山里那么多好看的、好听的,咋就写不进作文里呢?
她没让娃们硬憋,而是喊着大家:“走,咱到外头上课去!”春天,她带娃看梧桐叶子刚冒头的样子,凑到桑葚树旁听嫩芽顶破树皮的细响;傍晚放学,绕到村口闻哪家炒辣椒炒肉的香味,跟娃说:“这就是咱村里的日子味。”回到教室,娃们围一圈抢着说:“老师,梧桐芽像绿蜻蜓的翅膀!”“我闻见饭香,就想起我妈做饭的样子!”原先干巴巴的作文,慢慢有了山风的味、烟火的气。
到2016年,好消息就来了:瞿远桥班上的娃,一个在“感恩”作文赛拿了小学组二等奖,一个在“少年中国说”演讲赛拿了三等奖。看着娃们站在领奖台上,她比自己得奖还高兴——娃们眼里的那股自信劲儿,比奖状亮多了。
为了让娃能上课,再险的路也得走
2020年疫情期间,娃们只能在家上网课。瞿远桥挨家挨户问情况,问到学生张恩 (化名) 时,电话里娃哭着说:“瞿老师,我家电视看不了,上不了课……”她这才知道,张恩妈没了,爸困在广州打工回不来,家里就剩瘫在床上的爷爷和年迈的奶奶,连个能帮忙调电视的人都没有。
“娃的课不能停。”瞿远桥跟丈夫说,两人立刻开车往张恩家赶。张恩家住在清水河深谷里的土围村,路是盘山土路,宽才两米,车轮压着碎石子,车身晃得厉害,旁边就是深沟悬崖。瞿远桥坐在车里,脚趾头都攥紧了,心一直悬着。
到村里时天快黑了,张恩家的电视屏幕黑乎乎的,没信号。瞿远桥急了,跟丈夫找了几根木棍,用绳子捆成简易梯子,她踩着梯子爬上天台调信号,寒风刮得人站不稳,她就盯着电视屏幕,直到“空中黔课”的声音响起来,才松了口气。
张恩奶奶拉着她的手,眼泪掉在她手背上,热乎得很:“多亏了你啊,娃能上课了。”瞿远桥心里也热:“只要娃能好好学,这路再险、再难,都值了。”
当校长后,让村小娃也有“花样”课
2021年9月,瞿远桥成了白沙小学的校长。看着学校里没几样像样的器材,娃们下课就只能跑跳,她心里就琢磨:城里娃有的兴趣课,咱村小娃也得有。
她想着镇中心四周是茶园,就定了“以茶教娃,以诗养娃”的法子。先是编了本 《诗词诵读读本》,让娃们六年里多背120首唐诗、20首茶诗,每天早读课,校园里都是背诗的声儿;又开了劳动课,带娃去茶园学种茶、摘茶、沏茶,连大课间都改成了茶歌、茶舞,娃们边跳边唱,笑得可欢了。
为了让娃们有更多玩的、学的,她到处跑着协调,给学校添了钢琴、架子鼓、茶艺室,还建了8个兴趣小组,组了个“九月乐队”。中心校的陈定祥老师听说学校缺音乐老师,每周都开车十多公里来教娃唱歌、打鼓。现在的白沙小学,下课能听见乐队唱歌,大课间有非洲鼓的声儿飘到山外头,鼓号队还拿了县级三等奖,茶艺组的娃沏茶时,“凤凰三点头”的动作比大人还熟练——娃们的日子,再也不是只有课本了。
校长就是“守校人”,啥难事儿都得扛
瞿远桥常跟老师们说:“当村小的校长,就得有担当,娃和学校的事,都得放在心上。”去年5月24日夜里,下了场大雨,学校食堂被淹了,冰箱浮在水里,锅碗瓢盆漂得到处都是。她凌晨赶到学校,没顾上脱鞋就跳进齐膝盖的水里,跟工勤师傅一起捞东西,衣服湿透了也没顾上换,就怕器材坏了、食材浪费了。
后来为了堵校门口的积水,7月天那么热,她带着家里人、老师、保安,在太阳底下铲沙子、和水泥,手上磨出了泡也没停。路过的村民都夸:“瞿校长这才是办实事的,这堵墙能挡水。”
学校种了茶苗后,连着三个月没下雨,瞿远桥天天惦记着。好多个晚上,她半夜起来提水去浇茶苗,一直浇到天亮。有人问她:“老瞿,你这么拼,图啥呀?”她总是笑,不说话——她心里清楚,乡村老师图的,不就是让娃们多看看山外头的世界,别丢了自己的梦想嘛。
平时放假,她也很少回家,总在学校里修修补补:操场有坑了,她买点水泥填上;花园树枝长乱了,拉着丈夫一起剪。哪个娃家里有事,她准是第一个到的。慢慢地,娃们的习惯好了,上课坐得住了,成绩也上来了,近两年在全县乡镇学校评比里排前头,还拿了“村级小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先进集体”等奖状。
25年的坚守,娃们好就是最好的答卷
25年过去了,白沙小学变了样,娃们也越来越出息:全县足球赛开幕式上,“九月乐队”一表演,台下掌声就没停;2个娃在科技比赛里拿了省、州三等奖;9个娃去参加劳动技能赛,全都带着奖回来;14个娃的作品还上了央视影音,拿了奖。最让瞿远桥高兴的是,有13个原先转到城里上学的娃,又回到了白沙小学——娃们愿意留下,就是对学校最大的认可。
娃们在校学得轻松了,老师们也跟着进步,2024年9月,两位老师被县政府评为“优秀教师”,还有老师在体育、语文、科学学科比赛里拿了一等奖、二等奖。她自己也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贵州省先进工作者”的称号,可她总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
看着娃们跑进校门,听着校园里的读书声、笑声,她说:“教育不是冷冰冰的事,得带着温度。我守着这所村小,就是想让娃们像山里的春苗一样,好好长,长出大山,也长出自个儿的模样。”
25年过去,她没做过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守着一所村小,爱着一群山里娃,把自己的光,慢慢种进了娃们的眼里,也照亮了大山里的求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