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12版:他山之石·理论 -> 基于产学研协同的电子信息科学与

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基于产学研协同的电子信息科学与

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吕海月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专业发展的核心方向,需结合学生培养基本要求与行业发展趋势定位教学基调。传统类型的专业基础知识理论教学或者校企合作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本身具备较好的教学引导性,但是难以突破“重应用、轻科研”“重技能、轻创新”的局限,并不足以建设特色专业。从此角度分析,引入基于产学研协同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工作,能够获得有效的科研和专业人才培养成果。

    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跨学科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可能性分析

    高校学科教学资源丰富,可建设综合性的特色专业。高校的学科教学资源比较丰富,各学科的教师之间也可形成有效的交流,但是需要高校进行主动引导。跨学科教学以基本的知识理论为基础,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理论的引导。更为关键的是,由于各学科的教师在本学科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在相互接触和讨论之后,一般均可以确定跨学科教学的基本方向,即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教育基本知识理论为基础,扩展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内容,这样即可有效建设综合性的特色专业。

    行业人才需求跨学科属性明显,专业人才实践能力要求突出。综合性的学科基础知识能力培养过程在一般高校中已经较为普遍,但跨学科教育往往会将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干的学科放在一起,比如生物学与经济学、物理学与经济学等。针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校需要从与此类技术相关的工作需求的角度分析,例如,工程技术人才、医药学人才都需要具备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能力。因此,跨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即可成为新时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工作,又可促使人才培养工作的目的性更强。

    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方法分析

    立足本专业,放眼行业新需求。高校在建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时,一开始,就应从行业需求的角度分析,从学生工作岗位和工作性质的角度分析,明确行业内的人才需求,以此为基础,确定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重点。此间, 高校应建立学生信息回访部门,统计分析学生在日后工作中的具体内容以及在工作中存在的基本问题,这即可明确专业性的培养内容。之后,高校需要借助选择跨学科类型的教学内容。例如,在选择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教学书目时,高校应考虑为学生增加与机械工程技术教学相关的内容,这样可使学生参与相应的工程技术工作之后,也可表现出良好的岗位工作技术应用适应能力,并且可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机械工程技术综合应用起来,实现技术应用层面的创造创新。另外,从行业需求的角度分析,实际的行业需求往往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是对基础学科类人才的需求始终存在。这种基础学科类型的人才需求往往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此角度分析,高校需要立足本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并为特色专业的长足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注重能力实训,引入产学研一体教学模式。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涉及的教育教学内容非常多,而在学校自身教育教学定位的要求下,会呈现出定向培养的个性化教学内容,进而在教育教学内容上进行一定的取舍。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专业教育内容上的取舍并未给学生带来切身的利益,无论是学生在校学习,还是后续参加工作,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的内容本身有效性往往较差,并不会对学生的岗位工作实践能力产生有利影响。前文提到校企合作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本身具备较好的教学引导性,但是并不足以建设特色专业,因此需在此基础上引入科研机构构建产学研一体教学模式。通过整合高校教学资源、企业实践资源、科研机构前沿科研资源,形成“理论—实践—科研”三维联动体系。既能弥补单一校企合作在跨学科深度、前沿技术储备上的不足,又能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提供“科研驱动 +实践落地”的特色培养路径。高校用于基础技能训练,企业提供岗位场景化实训,科研机构联合实验室则开展高端科研实训。同时推行“三导师制”,学校导师负责基础理论与方法、企业产业导师把控应用场景与工程化、科研机构导师指导科研前沿与创新。

    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模式,突出评价标准的综合性。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本不应存在硬性的教学指标,对学生成绩或者能力的考察也不应存在硬性的评价标准。但是为了方便或者为了突出教育教学资源的应用效益,高校往往会使用一些一般性的学习评价手段,并辅以综合性质的评价标准。但是,这种评价方式依旧无法脱离本专业、本学科,实际的评价内容依旧较为单一,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并不准确。为此,高校需要更新综合性的跨学科专业建设内容,引导学生辅以明确能力培养与学习的个性化要求;同时需要借此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模式,以任务类的评价形式展开实践学习评价活动,进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并且需要企业导师与科研机构导师共同参与,重点考核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这样既可强化人才培养的合理性,也可表现出更完善、更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模式。

    三、结语

    综上,依托“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产学研一体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协同、能力分层、评价多元,确保教育教学评价的实际形式和方法可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特色需求,也可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清晰的目标与方向。

    (作者单位:聊城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