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程愉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在教育领域的逐步普及,初中语文教学正面临从传统知识传授向现代能力培养的转型,而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这一转型过程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举措。本文基于核心素养视角,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与个性化发展。
一、分步骤设计问题,构建学生思维发展逻辑链条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学目标不仅限于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更需着重培养其高阶思维能力。以经典篇目 《岳阳楼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围绕“先天下之忧而忧”这一核心主题,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文本的认知。首先,设定指向性问题:“文章中哪些句子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这一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聚焦文本核心,在梳理内容的同时明晰作者的思想脉络。随后抛出半开放性问题:“结合你自身的生活经历,你如何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能举例说明吗?”面对这一问题,学生需将文本观点与个人生活实际相联结,从而主动开展自主思索与深度体悟。最后设计开放性讨论问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有怎样的价值? 可结合具体场景探讨其应用。” 通过这一环节,能够激励学生对文本思想进行评估与延伸思考,真正实现文本理解与社会认知的深度融合。可见,借助这样的三层问题链,课堂教学可从基础知识梳理自然过渡到生活体验融入,进而深入开展价值评析。
二、落实读写融合,强化学生语言运用思维
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若仅单纯开展阅读理解活动,往往难以充分契合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因此,教师需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效整合,通过设计读写融合活动,既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领悟,又同步促进其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的提升。以《藤野先生》的教学实践为例,可按以下路径推进读写融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精读,将教学重点聚焦于鲁迅刻画人物的写作方式。通过分析“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等经典细节描写,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如何借助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鲜活呈现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这一过程既能提升学生对文本表达技巧的观察能力,又能帮助他们系统习得规范的文学表达方法。在精读领悟的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组织仿写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自己熟知的老师为描写素材,尝试运用课堂习得的细节描写手法凸显人物特点,同时注重语言的生动性与表现力。在仿写过程中,学生需主动思索如何挑选典型细节、合理编排描写内容,从而使文字既具具体感又富感染力,最终实现语言运用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同步提升。
(作者单位:利川市毛坝镇民族初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