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12版:他山之石·理论 -> 思政引领力视域下高校大思政课的质量提升研究

思政引领力视域下高校大思政课的质量提升研究

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聂嘉怡  杨东

    2024年 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思政引领力”,并把它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六力”之首。“思政引领力”的提出,既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化,又为“大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统领性目标。高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加强思政引领力赋能育人工作,精准发力,提质增效,对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思政引领力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思政引领力体现了深刻的育人属性,充分发挥了教育的灌输与引导作用。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其思政引领力直接关乎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方向和价值意蕴。思政引领力融入高校大思政课,能够凝聚师生、深化认知、向心向党,在为党和国家育人育才的过程中激发内生动力,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筑牢精神之基。

    二、思政引领力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现存挑战

    当前,思政引领力在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过程中仍面临多重现实挑战。例如,课堂协同不足,专业课教师缺乏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意识与能力,未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合力,学生难以在专业学习中同步提升思想素养;数字教学流于形式,尽管多数高校已引入数字化教学手段,但部分虚拟仿真平台使用率较低,短视频思政内容多停留在政策解读层面,缺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与思想困惑的深度创作,难以真正实现“触灵魂”的育人效果;协同机制松散,校地、校企合作多为短期项目式合作,未建立常态化的资源对接、权责划分与利益共享机制,思政引领力难以从“课堂”向“社会”有效延伸。

    三、思政引领力更好地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现实路径

    强化课堂主渠道, 站稳育人核心阵地。“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目标和方向,是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的有效路径。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铸魂育人,这是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的首要任务。课堂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阵地,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相结合,能在协同作用下提升学生理论学习的系统性与全面性。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高校要履行人才培养的职责, 必须回归课堂, 持续优化思政课程体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成功案例等及时融入课堂教学,提升思政引领力。

    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载体。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需主动把握技术变革机遇,依托数字赋能拓展思政课育人场域。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协同联动,使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式既符合学生思想认识规律又贴近学生具体生活环境,既能以鲜活形式“抓眼球”又能以深刻内涵“触灵魂”,持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具体而言,可开设思政主题短视频账号,借助动画、情景剧等手段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视化故事情节,助力学生理解理论内涵;搭建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同时,鼓励学生创作红色纪录片、参与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等实践工作,使学生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深化价值认同,实现思政引领与文化育人的协同推进。

    完善协同机制,形成育人合力。新时代思政引领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综合性的工程,必须汇聚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形成整体性的育人合力。高校要打破校墙边界,汇聚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构建“政、校、企、社”多元协同育人格局,让思政引领从“单一课堂”走向“广域联动”。一方面,推进校地协同:深入挖掘地方思政教育资源,与地方部门联动开发特色育人场景,让学生从“听理论”转变为“悟道理”。

    另一方面,深化校企协同:充分融合企业资源,以培养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在产学研融合发展进程中落实育才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教师骨干队伍。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教师骨干队伍,是守牢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不负铸魂育人使命的重要保障。高校应构建分层分类的常态化培训体系:针对新入职思政教师,开展“岗前政治素养+教学技能”培训;针对资深教师,组织“理论前沿+跨学科融合”研修;针对专业课教师,实施“思政元素挖掘与课程融入”专项培训。通过专题研修与社会实践,不断提升教师运用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疑问、以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的能力。

    回溯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对“思政引领力”的首次提出,其核心目标始终聚焦于高校育人价值与国家发展需求的深度契合。未来,高校需推动思政引领力与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的深度融合,确保培养的时代新人不仅具备扎实专业素养,更拥有坚定理想信念与强烈社会责任感,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更坚实的思想支撑与人才保障,助力党和国家在民族复兴征程中汇聚起磅礴的青春力量。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三峡大学高教研究项目“思政引领力视域下高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创新研究”〈项目编号:GJ253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