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及优化思考
学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的核心
问题及优化思考
李莉
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情感以及思维的运动形式,在学校的艺体课堂教学及专业舞蹈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优质的舞蹈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协调性、灵活性等健康指标提升,还能帮助其培养美学修养与情绪表达能力, 进而培育集体协作、 创新表达的素养。
一、学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的核心问题
(一)教学模式固化,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如果教师“一刀切”的统一授课方案,未充分考量学生入学前的舞蹈基础、身体条件及学习能力差异,基础薄弱的学生在面对复杂转体、连续跃起等技术动作时,极易因反复失误产生强烈挫败感,逐渐丧失学习自信心与持续参与的动机;而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则会因课堂内容的重复讲解与简单动作的机械练习感到枯燥乏味,导致技能提升陷入瓶颈,对舞蹈课堂的兴趣与投入度显著下降,形成“学困者跟不上、学优者吃不饱”的两极分化局面。
(二)重技能训练,轻艺术感知与情感表达“重技巧、轻感受”是当前学校舞蹈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课程将80%以上的课时集中在单一动作的分解练习与整体队形的整齐度打磨上,教师的关注点多停留在“手位是否标准到位”“步子是否整齐划一”“动作是否连贯流畅”等技术层面,却严重忽视舞蹈史论知识的系统讲解、经典作品的深度剖析与情感表达的方法引导。这直接导致学生仅能机械模仿并熟练完成舞蹈动作,却无法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创作意图与精神实质,更难以用肢体传递真挚情感。此外,教学素材多局限于教材内的固定剧目,脱离学生日常生活体验与文化认知,进一步导致学生美学鉴赏能力与文化感知力的欠缺。
(三)师生互动不足,课堂氛围沉闷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往往忽视学生态度。例如,在设计团队舞蹈作品时,教师常以预设主题、固定动作的方式直接约束学生创作,未给学生留出自主思考与创意发挥的空间,导致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难以充分释放,无法真正理解“舞蹈是自我情感抒发的重要方式”这一核心内涵。另一方面,课堂交流方式较为单一,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动作评价,缺乏针对性个别辅导,学生难以及时掌握自身优缺点。
(四)评价体系单一,缺乏全面性与发展性一方面,评价内容单一,学期末的舞蹈考试成绩占比约八成,却严重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如课堂参与积极性)、学习热情(如对舞蹈艺术的兴趣浓度)、团队协作能力 (如在集体排练中的沟通配合)、艺术表现力 (如情感传递的感染力)及创造性思维(如动作改编的巧思)等综合品质的考量;另一方面,评价主体集中,仅以教师个人的打分作为最终评价结果,完全缺乏学生自我反思式评价、同学间互评及家长对学生课后学习状态的评价, 导致评价结果主观性较强, 无法全面、客观、立体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与成长轨迹。
二、学校舞蹈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实施分层教学,精准适配学生差异通过基础知识测试(涵盖协调性、柔韧性、节奏感等),将学生分为“基础班”“提高班”“高级班”三级。基础班:侧重基本动作学习(如身姿、气息、简单脚步律动),目标为“掌握基本动作,树立学习信心”。提高班:侧重动作流畅性与细节处理(如动作过渡、初步情感表达),目标为“提升舞蹈表现力,领悟舞曲内涵”。高级班:侧重创造性舞蹈创编与高阶技术运用(如自由舞、难度技巧组合),目标为“激活创新意识,形成鲜明个性”。例如,在中小学舞蹈教学中,初级班以传统舞蹈动作要点、走步要领为内容开展小组基础训练,教师逐人规范动作;中级班学习完整舞蹈,教授面部表情与肢体情绪表达;高级班则以“学校生活”为主题,创作并排练2分钟舞蹈短剧。
(二)丰富教学内容,强化艺术感知与情感表达
首先,调整“技能训练”与“艺术鉴赏”比例,从原7∶3改为6∶4。在动作训练前的10-15分钟增加艺术鉴赏内容,包括观看舞蹈影像、照片,并讲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如古典舞与传统文化的关联、现代舞对社会思潮的展现等),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舞蹈情感表达——通过动作幅度宽窄、节奏快慢判断情绪(如快乐、忧伤),课后以文字记录感受。其次,将日常生活元素引入课堂。例如,观察雨滴落地、树叶摇摆的规律,尝试用手势模拟并创造动作;以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舞蹈主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化对文化与舞蹈的理解,提升美学能力与文化认同感。
(三)加强师生互动,激活课堂氛围
构建“双向互通、多人协同”的课堂模式,激发学生主动性。首先,增加个性化辅导频次,采用“走动式辅导”,对存在不足的学生精准施策(如为节奏感弱的学生拍手辅助练习,为柔韧度差的学生减少训练量并加强拉伸),确保每位学生获得及时帮助。其次,融入团队合作与创造性互动,设计“团队舞蹈创作”项目,将班级分为4-5人小组,围绕“朋友”“大自然”等主题创编3分钟舞剧,教师仅提供引导性建议,不干预具体动作设计;作品完成后,各小组展示并互评,教师最终点评优缺点并给出改进指导。
(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素养
首先,扩大评价范围,从以下四方面综合评估学生素质:学习态度方面,如上课积极性、自觉训练情况等;肢体表现力方面,如情感表达准确度、感染力等;合作能力方面,如在小组活动中的贡献、协作表现等;创新思维方面,如舞蹈动作、编排的创意性等。其次,拓展评价主体,采用“教师评分50%+学生自评20%+同学互评20%+家长评分10%”的方式:教师评分侧重技术能力与展示效果;学生自评以“个人回顾报告”形式,总结所学知识与待改进之处。
三、结语
舞蹈教育“以人为本,以舞育人”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兼具扎实舞蹈技能、高尚艺术修养及良好情感表达能力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可采取分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互动、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等策略,改善当前舞蹈教学的不足,将舞蹈课堂从单纯的技术练习场转变为生动的艺术乐园。未来的舞蹈教育需更贴合学生发展需求,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融入跨学科知识,持续革新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教学,让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实现技能与素养的全面成长。
(作者单位:南阳文化艺术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