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12版:他山之石·理论 -> 城郊教育公平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

城郊教育公平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

——基于云霄县第二实验小学的个案研究

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罗淯

    教育公平的核心是“让每个个体获得适配其发展需求的教育资源”,其理论演进已从“资源分配公平”转向“发展机会公平”。城郊结合部作为城乡要素交汇的特殊场域,其教育公平问题不仅是区域教育均衡的缩影,更关乎乡村振兴“人才振兴”的根基。 从理论视角剖析,城郊学生的成长困境本质是“三维资本缺失”。其一,家庭文化资本缺失:家庭文化资本涵盖“具体形态”之家长文化熏陶、“客观形态”之书籍等资源与“体制形态”之家长学历,城郊家庭中80%以上家长文化程度较低,导致学生既缺乏学业辅导的“工具性支持”,又缺乏文化熏陶的“认知性引导”,易陷入“文化资本劣势循环”——学业落后引发“自我否定”,进而丧失向上流动动力。其二,社会支持薄弱:社会支持包含“情感支持”“工具支持”“信息支持”,城郊学生因父母务工而导致情感支持缺位、祖辈监护能力不足导致的工具支持缺失、家庭社会关系简单从而导致信息支持匮乏,形成“支持网络断裂”,难以获得成长所需的外部助力。其三,情境认知脱节: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需嵌入真实生活场景”,城郊学生对课本中“博物馆”“地铁”等城市场景认知空白,导致知识学习成为“抽象符号的被动接收”,无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剧“学习无用”的认知误区。从现实层面看,地处云霄西侧的云霄县第二实验小学具有典型性:某班级进城务工子弟占全班一半以上,父母大多为务工者或自由职业者,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留守未成年人与离异家庭子女共12人,家长无法提供有效学业辅导与情感陪伴,学生普遍面临“心理内耗—能力短板—环境受限”的三重困境。这一个案并非个例,而是城郊教育公平问题的微观映射,亟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构建破解路径。

    一、情感赋能:隐性文化资本重构的理论与实践 

    布迪厄将文化资本分为“显性”成分(如知识、学历)与“隐性”成分(如认知模式、自我效能感),其中隐性文化资本是“个体发展的心理基础”——它决定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与“发展机会的判断”。城郊学生的隐性文化资本缺失,集中表现为“自我效能感低下”:因长期缺乏正向反馈,形成“我不行”“学不会”的认知定式,这是阻碍其突破“圈层固化”的核心心理障碍。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进一步指出,个体的成长动力源于“归属感”与“价值感”,情感赋能的本质是通过“精准干预—正向反馈—价值确认”,帮助学生重构“被重视、被需要、有价值”的隐性文化资本,打破“自我否定”的认知闭环。基于上述理论,应构建“动态跟踪—阶梯激励”的干预体系。首先,建立动态成长档案,精准识别隐性需求:针对上述班里12名特殊学生(留守未成年人、离异家庭子女),通过“家庭访谈+行为观察”建立动态档案,重点记录“非学业信息”(如“铭源想念父母时会躲在操场画画”“妍妍提到母亲时情绪低落”),精准捕捉学生的情感需求与认知特征,为干预提供靶向依据。其次,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将抽象目标拆解为“可量化、可达成”的短期任务,通过“成长手册批注”“亲子视频报喜”等方式,让学生在“小进步被看见”中重构自信。例如,学生邦齐(离异家庭)曾厌学逃学,通过乒乓球特长激励与阶梯目标引导,不仅数学成绩从不及格升至80分,更主动报名乒乓球社团,树立“成为教练”的成长目标。这一实践印证了隐性文化资本的“可重构性”。

    二、课堂赋能:显性文化资本情境化培育的理论与实践

    显性文化资本(知识、能力)的核心价值在于“可应用性”,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意义源于其应用的场景”——脱离真实情境的知识是“惰性知识”,无法转化为个体能力。城郊学生的显性文化资本缺失,不仅是“知识储备不足”,更是“知识—实践转化能力缺失”:课本知识与生活场景脱节,导致学生既无法理解知识的价值,也无法掌握知识的应用方法。而课堂赋能的本质是“情境化重构”:将抽象知识嵌入城郊学生熟悉的乡土场景、生活场景,通过“感知—体验—应用”的认知闭环,实现显性文化资本的“活性化培育”,让知识从“符号记忆”转化为“能力素养”。

    基于上述理论,应以“情境重构—能力转化”为核心推进课堂改革:一是实施分层教学,打破“一刀切”模式,将课堂任务划分为“基础版(核心知识过关)—提升版(知识应用)—拓展版(能力延伸)”,针对基础薄弱学生开展“靶向辅导”;二是构建知识到实践闭环的乡土化课程,立足云霄“枇杷之乡”的地域特色,将知识嵌入乡土场景,深化乡土认同。这一实践验证了情境学习理论的“转化价值”——通过乡土化情境重构, 显性文化资本可从“知识储备”转化为“能力素养”,为学生突破“能力短板”提供支撑。

    三、协同赋能:社会支持网络搭建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支持理论指出,个体发展需要“多主体、多维度”的支持网络,家庭提供情感与基础支持,学校提供教育与能力支持,社会提供资源与拓展支持,三者协同才能形成“支持合力”。城郊教育的困境本质是“支持网络断裂”:家庭支持薄弱、学校资源有限、社会资源分散,无法形成适配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协同赋能的核心是“教师作为联结者”,依据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通过整合家庭、社区、公益组织的资源,构建“全维度、全周期”的社会支持网络,弥补单一主体的支持短板,为学生成长提供“环境保障”。

    基于上述理论,应以“激活家庭—联动社区”为路径搭建协同网络:针对祖辈监护能力不足,开设“方言家长课堂”,讲解作业辅导、亲子沟通技巧;搭建“云上家校平台”,让务工家长远程参与孩子成长,弥补情感与信息支持缺失;邀请社区医生、枇杷种植户开展职业体验活动,拓宽学生职业认知。这一实践印证了社会支持理论的“协同价值”——通过多主体联动,可整合分散资源,为学生构建“全方位支持网络”,破解“环境受限”的困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培育,根在教育。当更多教育实践者以理论为指导,以本土为根基,城郊教育公平的阳光必将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懂乡土、有本领、肯担当”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云霄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