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12版:他山之石·理论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

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

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

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郭佳

    摘要: 随着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进步,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案例、知识和重要人物。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初中生更好地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理念、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促进中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素养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奠定了基础。为了分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教学措施,此次研究中首先针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依据、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教学实践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中强调:在中小学各科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对于培养中学生文化认同感,提升中学生民族自豪感等方面的意义重大,还能有效强化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为社会的发展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全面性人才。初中阶段是树立和培养道德素质、法治观念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通过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融合能更好地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道德品质的发展和提升。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传统文化融合的依据

    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求教学中以重视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帮助中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智慧”等内容。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据,从国家层面明确了传统文化和道德法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了价值培养和文化传承之间的统一,为融合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且我国义务教育方针中的根本任务为“立德树人”,强调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的发展。而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德育教育知识较多,与课堂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法治理念的教学目标高度一致。

    二、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关于传统文化融入的问题

    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较多的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学目标方面: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很多教师觉得这一教学毫无意义,不能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这一现状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对于传统文化方面的了解少之又少。第二,在教学内容层面:现阶段很多教师虽然有意识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但选择内容方面有失偏颇,文化资源较为枯燥或单一,无法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数教师未能跟随时代的发展学习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使得其在教学中阐述或融入的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时代性的特点,无法有效使学生产生代入感,难以形成深刻的体会和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第三,在教学方式方面:多数教师由于固有的教学理念和以往的教学形式限制很难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有的教学过程中,使得教学中出现固有化、形式化过于严重。最后是评价教学质量方面:以往的教学中过于重视对非素养导向、课本学习内容和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评价,这不利于在教学中纳入传统文化的教学进程发展,会导致评价机制流于形式、评价失衡等现象的出现。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事例、提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学生对爱国敬业精神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应不断进行创新和拓展。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精髓

    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综合性的教学任务。初中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调强重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应充分加以利用和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其中案例展开教学。如孔子根据学生特点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教育:对德行突出的颜渊,教导其“克己复礼为仁”;对有辩才的子贡,教导其“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现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这一教学理念,在课堂中设置分层教学的教学任务:比如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使其通过诵读《论语》片段理解道德概念;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要求其展开对孔门四科与现代职业素养关联的分析和探究。例如,江西某中学在职业规划单元中,让学生对照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展开自我审视和评估,探讨如何将传统素养、中华传统美德融入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中,实现建构主义理论中的经验迁移,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在现阶段培养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

    创设传统文化的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应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不断改变,教师可以利用现阶段盛行的增强现实(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殿堂,将学生引入真实的场景中,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深入了解文化内涵,掌握其中的重点,并从中学习到更多的道德品质和文化内涵。如在进行“维护公平正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创设“包拯断案”的传统文化场景,要求各个小组的学生分别扮演包拯、犯人、原告等人物,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包拯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法律条例等等,促使学生在搜集资料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体会到古代司法智慧、公平公正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性。在创设教学情境和学生角色扮演后还可以延伸出话题“古代司法智慧与现代法治程序之间的区别和进步”,探究公平公正的古今相通性,让学生的学习更进一步,实现掌握课本知识、深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的。

    利用传统文化不断拓展生活、实践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应不断开发地域性的文化资源,联动当地的博物馆、非遗工坊、历史古迹等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彩的课堂。如江西省内的江西省博物馆、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滕王阁、新干商代大墓遗址、婺源明清古村落群、白鹭洲书院等等,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省内研学活动,让学生从文物、历史村落、遗址中了解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先贤思想,探究传统思想和现代国家观念之间的联系。教师还可以开展项目式教学,如“我的家风故事”,要求学生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家族家训、历史著名人物,结合《颜氏家训》等经典,要求学生设计家风海报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将修身养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家庭责任教育,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由此可知,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诚信友善、尊老爱幼、责任担当、坚韧自强、重视家国情怀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进步,拓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途径,有助于建设具有鲜明特点的道德与法治讲堂,提升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白婷婷,周选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然性与重要价值——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 为 例 [J]. 山 西开放大 学 学报,2025,30(03):43-48.

    [2]刘文.谈如何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法治素养 [J]. 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版),2025,15(04):169-171.

    [3] 张俊梅,闫瑞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 [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5,27(02):71-74.

    (作者单位:南昌市朝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