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如何落地?
![]() |
| 在北京日坛中学,高中生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实践应用。 |
眼下,全国各地中小学开学已经一段时间。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具体如何落地?记者走进北京、浙江中小学校园一探究竟。
北京:小初高分层施策
2025年秋季学期伊始,北京市1400余所中小学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实现全市183万余名中小学生全覆盖。
“我们的表情被人工智能软件成功抓取了!”“人脸建模原来是这样完成的!”9月12日,北京市日坛中学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教师分别带来了一堂生动的人工智能通识课。
课堂上,小学生们围在屏幕前,通过摄像头捕捉自己的面部表情,实时看到AI如何识别出“高兴”“惊讶”或“生气”。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学会借助科技了解自己,学习如何安全地使用AI,初步建立起人工智能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初中生们则在老师的示范下,借助国产开源硬件“星空板”,分组调试设备、编写简单指令,现场体验人脸识别功能是如何生成的。高中课堂则更进一步,学生从原理入手,深入图像识别算法,并尝试编写代码,尝试制作出“刷脸签到”等能够解决真实问题的智能程序。“下一步,学校还将提供接口,让学生的程序设计有机会应用于智慧校园的实际场景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高中教师王玉英表示。
而在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高一年级的“初识人工智能”课上,学生借助老师提前编辑好的代码,“训练”人工智能更准确地识别图像中的目标。“今天的课很有意思,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高一 (1) 班学生冯铭博告诉记者,一开始他以为人工智能课只是讲解技术原理或者展示应用场景,没想到,经过一节课的学习,他不仅掌握了AI的基本概念,还参与了模型训练的实践操作。
该学校副校长古天表示,“让学生动手实践”正是这门课的特点。他表示该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AI项目式学习中掌握前沿技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直接参与图像识别模型的训练实践,经历从数据采集到模型应用的全流程学习。
这些生动课堂的背后,离不开扎实的课程资源支撑。为确保课程落地见效,北京市形成了“资源支撑、师资赋能、均衡保障”的立体化实施路径,打出一套“组合拳”。课程资源方面,8月22日上线的首批160套市级课程资源覆盖全学段,每套包含15分钟左右的核心教学视频、教学指南及活动任务单,通过“视频+工具+任务单”模式满足教师授课、备课及学生自主学习三类场景需求,搭建了AI“课程超市”和“应用超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基础支撑。
教学实施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通过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游戏互动等生活化场景启蒙兴趣;初中阶段侧重“认知类”教学,引导学生体验模型训练、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赋能自身的学习生活;高中阶段聚焦“综合性实践”,培养数据处理、算法应用及跨学科创新能力。全学段均强化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向善”价值观。
课程评价采用“学段差异化、方法多元化、主体协同化”模式,小学侧重基础认知评估,初中关注问题解决能力,高中聚焦综合实践创新,评价结果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内外联合、多方参与的协同化评价机制,提升评价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激发学生深度探索和创新实践的内在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