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音与普通话和谐共鸣
毕节“推普+”多元模式助推地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
毕节幼儿教师展示语言文字风采。 |
![]() |
“同语同心 乡村振兴”贵州省“九+N”推普乡村行毕节站。 |
本报记者 王军 通讯员 刘玲
“五年来,全市语言文字工作体系持续完善,建成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64所、市级154所,形成了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示范标杆。”
“五年来,测试员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拥有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17人、省级测试员332人,数量位居全省前列。累计开展普通话培训及测试4万余人次,教师普通话达标率稳步提升,民办学校、边远农村地区推普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期间,毕节市全面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以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核心,创新实施“推普+”融合模式,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与非遗传承、职业技能、志愿服务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取得明显成效。
“推普+非遗文化”,让乡音与普通话和谐共鸣。在威宁自治县龙场镇尖山村,贵州民族大学志愿服务团队与县民宗局联合开展“推普兴乡”暨双语宣讲活动,通过普通话与彝语、苗语交替进行政策宣讲、诗歌朗诵、绕口令和歌舞表演,既推广了普通话,又保护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非遗传承人用普通话讲解刺绣纹样、民歌故事,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声。黔西市、金沙县等地学校开展“经典润乡土”活动,邀请诗词、书法名家进校园,用普通话讲授传统文化,推动“红色讲解员”“校史小主播”等实践项目,让学生用普通话讲述本土故事,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
“推普+职业技能”,以语言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开展“普通话+电商”“普通话+旅游服务”“普通话+手工艺营销”等实用培训,帮助村民用普通话讲好产品故事。黔西市语委办联合驻村干部,围绕《普通话规范用语100条》开展教学,赫章县、金沙县等地开展“职业技能+普通话”培训,提升青壮年农民、农民工语言应用与就业能力。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等在军训、“三下乡”、社团活动中融入推普内容,举办“推普有我·讲好贵州故事”朗读大赛、“A级口才辩论赛”等,增强学生语言表达与职业素养。
“推普+志愿服务”,构建全域覆盖的语言帮扶网络。建立省、市、县三级示范校推普志愿服务队,深入乡村、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语言培训。七星关区、大方县、市属学校、幼儿园持续开展“小手牵大手·我教长辈普通话”活动,孩子成为家庭“推普小老师”。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话美乡村”志愿服务队赴黔西市素朴镇开展“三下乡”推普活动;多所高校对口帮扶乡村振兴重点县,开展教师普通话培训、职业技能推广等,助力语言能力整体提升。
“推普+数字化”,新媒体赋能语言传播新模式。积极利用媒体平台开展宣传。“同语同心·乡村振兴”优秀短视频征集活动涌现出《我们的城市没有暂停键》等多部优秀作品,乌蒙雅诵汇等民间团体通过朗诵视频传播语言艺术。学校通过线上书法比赛、短视频征集、“云端诵读”等方式,突破时空限制,扩大推普覆盖面和参与度。
“推普+经典诵读”,以红色经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毕节市语委办联合毕节广播电视台、语言艺术协会开展“诵红色经典、讲党史故事”系列活动,走进乌江源百里画廊,让红色文化浸润山乡。赫章县金银山街道举办“同语同心·乡村振兴”推普乡村行展演,《少年中国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节目用普通话传递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各学校广泛开展红色诵读、辩论赛、书法绘画展等活动,将推普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
毕节市通过“推普+”多元模式的实践探索,推普工作成为沟通城乡、传承文化、促进发展的基础工具,为乡村振兴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注入持续语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