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融三促”塑造特色文化名片
铜仁推动语言文字工作高质量发展
![]() |
江口县第三中学第一届师生现场书画大赛暨书法进校园开笔仪式。 |
本报记者 杨凯 特约通讯员 田甜
近年来,铜仁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要求,创新实施“文化浸润、数字赋能、机制创新、普及助力”四大行动,构建“三融三促”工作体系,深度推进语言文字工作与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教育发展的有机融合、互促互进,成功塑造了具有铜仁特色的文化名片,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形成了具有铜仁特色的语言文字工作新格局。
文化浸润构建美育融合新生态
每天早晨,当第一缕阳光撒入江口县第二小学前,学生们已早早地开启了一天的读书生活,《弟子规》 《三字经》 《唐诗三百首》 ……这是这所学校学生每天早上课前10分钟的常规读物。该校每天利用早晨课前10分钟,给学生安排晨诵,积累国学经典,养成读书好习惯。
另一边,在玉屏自治县第二小学,国学经典阅读教学同样已成校园建设的一个亮点,通过让课外充实课内的阅读教学成为常态,以晨诵、午读、夜读等方式推进学生整本书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再通过学校活动的推进,丰富阅读课程教学模式,使学校沉浸在书香氛围中。
近年来,铜仁市努力将语言文字规范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在铜仁市江口第三中学等全市多所学校,以“典耀中华”为主题,持续实施“万卷书·万里路”工程,坚持“读说共融、读写共生、读思共长”路径,将国学经典与晨诵、书法、绘画结合,营造书香校园,成为全市美育浸润的典范。不仅于此,铜仁市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全过程,创新打造“美德教育”书画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在全市遴选10所试点校(园),将书法、绘画纳入特色课程体系。
数字赋能开创推普攻坚新模式
“十四五”期间,铜仁市围绕“推广普及、文化传承、服务战略”三大维度推进语言文字工作,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施“智慧推普”工程,构建“线上+线下”双轨推进体系。线上搭建“普通话+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如抹茶直播带货电商培训、“黔货出山”电商陪训等,提升群众就业能力;录制“方言辨正”“n和l分辨”等课程,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群众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普通话学习资源。线下开展“推普周”系列活动,思南县中等职业学校作为主会场,通过文艺展演、方言纠错互动等形式,吸引5000余名师生参与。
“推普周”期间,各中小学都相继举行了“七个一”活动,并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建“小小红色讲解员”团队,深入到少数民族集中片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进行红色家书诵读,红色事迹宣传。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成功举办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铜仁赛区选拔赛、贵州诗词大会全市选拔赛、“中华经典诵读”等赛事,年均13万人次参与;推出“诵读中国”“诗教中国”等优秀作品85件。
机制创新激发教育发展新动能
建立“政府主导、高校支撑、社会参与”协同机制,强化示范引领与动态管理。2024年12月,完成21所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复审,通过校园环境建设、教师普通话水平监测、学生语言能力评估等指标,推动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提质增效,累计培训未达标教师超1.5万人次,6个机测站年测试量2-3万人;聚焦松桃等4个少数民族县,针对学前儿童、基层干部等重点人群开展推普攻坚,年培训约1300人。
实施“经典润乡土计划”,由铜仁学院师生赴松桃、印江、江口等开展“红色故事诵读”“方言采集”等活动17场。创新“1+3+40n”教师培训模式,由贵州师范学院志愿者与124名农村教师“结对子”,开展线上督学224节次,帮助教师实现普通话水平整体提升。
针对民族地区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铜仁市实施“精准推普进基层”行动。近两年,在松桃、印江、思南开展普通话未达标教师专项培训;暑期“三下乡”期间,铜仁学院、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志愿者在易地扶贫搬迁点开展“普通话+职业技能”培训、教师普通话能力提升培训,帮助青壮年劳动力提升就业竞争力,提高教师普通话教学水平,同时,组建铜仁学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暑期前往德江县枫香溪镇开展语言文字志愿服务活动,借助高校力量,为乡村地区语言文字水平提升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