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赋能开放教育路径研究
马俊玉 潘鹏 余艳霞 许佩彤
随着智能技术发展,开放教育迎来变革契机。智能体为破解其现存挑战提供新路径,探究其赋能开放教育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智赋能破解开放教育四大挑战
当前开放教育改革进程中需重点突破四类结构性挑战。其一,人才培养模式与成人学习者的实用导向需求存在脱节。成人学习者普遍期望通过学习增强职业竞争力、为职业发展赋能,但现有开放教育的课程体系仍存在理论偏重现象,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地效果不佳,难以实现学习内容与职业需求的有效衔接。其二,学习模式难以匹配成人学习的灵活诉求。在课程设置逻辑、学习方式选择、资源获取渠道及学习评价机制等方面,现有模式缺乏弹性设计, 未能构建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与内容供给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成人学习者的自主参与积极性,也难以提供精准化的学习支持与即时性的反馈服务。 其三,规模化培养与个性化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成人学习者以自主学习为主导,对媒体学习场景、定制化学习指导有着强烈需求,尤其青睐仿真实验、实景模拟、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等服务形态,个性化学习诉求更为显著。但受限于政府财政投入规模,开放教育在兼顾规模化培养与个性化服务方面面临困境,甚至对培养过程中的规范性、标准化与统一性要求也难以充分满足,如何平衡二者关系成为当前亟待破解的关键课题。其四,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形态面临新挑战。目前部分院校缩减甚至停办面授教学,导致学习者缺失必要的面对面指导与人际交流场景;同时,现有教学平台在支撑小组研讨、协作学习等线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面功能不足,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归属感与获得感较弱,诸多学习诉求难以得到及时回应。
二、研究设计
首先,研发“i媒辅”智能体。作为重要的前期研究成果,“i媒辅”已完成三轮迭代升级(2024年春期、2024年秋期、2025年春期),目前辅学准确率显著高于“一网一平台”的通用智能体“AI学习助手”;并已实现与国开“一网一平台”的无缝对接。该成果于2024年获得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首届教育数字人大赛二等奖,在2024年秋季学期服务来自18个分部的300+学员,2025年春季学期正在服务来自18个分部的 300+ 学员,验证了其在真实教学场景中的适用性,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实证研究的详实资料。选取“一网一平台”2025年春季学期 (A组采用“i媒辅”辅学)和2025年春季学期(B组采用传统真人辅学)作为对比组进行准实验研究,挖掘智能体在应用场景验证、个性化资源推送、辅学效果等方面的表现。选取一名全程参与“i媒辅”辅学的学习者,验证辅学效果。
其次,本研究将以实证导向为核心,系统构建多层次的研究方法体系,为智能体驱动的泛在学习精准化服务体系框架搭建提供科学支撑。在研究设计层面,将重点采用准实验研究法,以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为实践场域开展智能体教育应用的系统性检验。研究将选取平台内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模块与学习者群体,通过科学设置实验场景(如划分实验组与对照组、明确智能体介入的教学环节与功能边界),规范开展智能体辅学功能的落地测试,以此追踪智能体在实际教学场景中的应用路径与实施框架。
在数据采集环节,将依托多模态数据分析法构建全面的数据矩阵。一方面,持续采集学习者在平台中的全流程学习行为日志,涵盖登录频次、课程资源访问轨迹、知识点交互深度、 作业完成时效等微观行为数据;另一方面,通过情感计算技术实时捕捉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状态数据,包括基于界面交互行为的情绪倾向分析、学习反馈文本的情感极性识别等;同时,同步收集师生关于智能体应用体验的访谈文本资料,形成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多源数据池,为后续分析提供丰富素材。
针对访谈资料的深度解析,将引入扎根理论方法进行系统性处理。研究团队将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的三级编码逻辑,对原始访谈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概念提炼与范畴归纳,通过持续比较、理论抽样等步骤,逐步梳理智能体与教师、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规律,深入挖掘人机协同教学模式的内在运行机制,确保理论发现源于实证资料而非预设框架。
此外,数据采集将进一步拓展多维度实证渠道:通过教学团队的参与式观察,深入记录智能体在教学设计、课堂互动、课后辅导等环节的实际应用场景与问题反馈;选取不同学习基础、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开展个案研究,追踪其在智能体辅助下的学习轨迹变化;对一线教师、教学管理者及技术研发人员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全面收集各方对智能体服务的需求认知与改进建议。通过上述多元研究方法的有机融合,将形成“实验检验—数据验证—理论提炼—文献校准”的闭环研究路径,为体系框架搭建提供扎实的实证基础。
(作者单位:东莞开放大学;汕尾开放大学;斗门开放大学;开平开放大学。2025年度广东远程开放教育科研基金项目重点项目“智能体赋能开放教育的实践逻辑、运行机制及其成效评测研究”(项目号:YJ2509);东莞市教育科研2025年度规划课题“基于智能体“i英语”的初中英语薄弱生个性化辅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