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家庭责任感的培育机制研究
郑庆安
摘要: 本研究基于全国高校983份有效样本的实证分析,证实思想政治教育能显著提升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感(β=0.407,p<0.001),其作用机制根植于认知内化与实践转化的辩证统一过程。研究结果为新时代深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主张建构“理论—情境”双维协同育人模式。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家庭责任感; 价值观教育;协同育人
引言
在家庭结构核心化与少子化并存的当代社会,大学生家庭责任感的培育紧密关联并服务于国家教育战略的有效落实。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户均规模降至2.62人,家庭代际支持功能面临系统性挑战,亟待通过制度化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唤醒和强化青年对家庭责任的伦理自觉。既有研究多聚焦于家庭教育的微观传导机制,对思政教育在价值观塑造中的宏观建构功能探讨尚显薄弱;国际研究虽关注责任认知的发展阶段理论,但对集体主义文化语境下教育干预的独特机理探讨相对不足。鉴于此,本研究立足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着力探索思政教育与家庭责任感内在关联的理论模型。
一、理论根基:价值传导的哲学基础
思政教育与家庭责任感的本质联结,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对象化实践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明,人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家庭责任正是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实践形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一论断,也从文明传承维度赋予责任感培育新的历史意义。
前期相关分析表明,思政教育与家庭责任感呈显著正相关(r=0.410,p<0.01),印证教育引导与责任认知转化之间的结构化关联。该过程遵循“认知建构—情感共鸣—行为固化”的辩证发展规律:思政课程深入解析责任伦理的历史脉络,校园文化着力营造情境以唤起责任情感的主体认同,二者共同促成责任实践的自觉外化。相较于家庭教育的情感化传递,思政教育通过制度化课程设计与体系化文化渗透,实现了对责任价值观更为系统、深刻的塑造,凸显了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在价值观传导路径上的结构性优势。
二、功能定位:双重使命的系统实现
现代语境下,思政教育承载着思想文化再生产与行为范式塑造的双重历史使命。理论层面,课程教学依托核心教材,系统阐释家庭责任从宗法伦理向现代文明的历史嬗变,深度揭示中华家国同构观的当代价值;实践层面,校园文化善用典范叙事、仪式活动等符号化表达,精心构筑责任情感的集体记忆场域。课程教学与文化实践是实现思政教育双重功能的两大支柱。这种双重使命定位标志着教育范式实现三重转向:从知识传递转向价值主体生成,从规范灌输转向意义世界建构,从个体规训转向集体认同培育。其核心要义在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家庭观,透彻阐明责任伦理植根于特定社会存在基础;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精准阐释责任担当的时代要求。功能有效转化的枢纽在于教师扮演好“价值转译者”角色——通过案例教学将抽象理论对接生活实践,推动责任认知从概念体系向行为模式的质性转化。
三、作用机制:认知—情感的辩证统一
深层机制体现为理论认知的体系化与情感体验的情境化相互交融、辩证统一。认知维度上,系统梳理家庭责任的历史谱系:从《礼记》“家齐而后国治”的伦理范式,到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的实践创新,构筑起责任认知的历史连续性框架;情感维度上,通过文化符号激发集体记忆共鸣,实现社会规范向主体信念的内生转化。机制的有效运行依赖于——理论阐释的学理深度(概念系统的逻辑自洽)、文化浸润的情感温度(意义生成的情感共振)、实践引导的效能向度(行为转换的路径可达)三者的有机耦合。标准化系数β=0.407 (p<0.001)证实该机制的实践有效性。此机制在本质上实现了对西方原子化责任观的超越,它强调责任主体与社会发展的历史统一性,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在价值观培育方面的制度效能。
四、实施路径:双维模型的协同建构
基于作用机制研究,提出“理论—情境”双维教育模型。课程体系方面,强化伦理价值的历史叙事:有机融入中华家训文化精髓,结合伦理思想发展脉络深化责任内涵的现代性阐释;创新开发情境模拟教学系统,通过角色冲突解决案例实训提升责任行为能力。文化场域方面,着力营建沉浸式责任培育生态:打造校园文化符号矩阵,立体呈现家国典范的精神谱系与实践范式;组织主题艺术创作活动,在审美体验中实现情感升华。实施的核心突破点在于促进理论课程与文化实践的深度互嵌:课程知识为文化活动提供意义解码框架,文化体验为理论教学注入情感动力源,形成育人合力。“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亟需立足数字文明特征探索载体形态创新。
五、研究展望:理论发展的前进方向
通过实证检验确立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家庭责任感培育中的作用,可以为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发展提供学理支撑。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中,该理论深刻呼应“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时代要求。未来研究需要聚焦三个方向:构建动态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定制多维教育效能评估方法;设计教学模式对比实验,辨析理论讲授与情境实践的效能差异;依据学生认知发展阶段制定精准化培育策略。后续可结合数字化手段,开发家庭责任主题虚拟实践场景,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认知,同时联动家庭与社会形成育人合力,使思政教育对家庭责任感的培育更精准、更持久,助力青年成长为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R].北京,2021.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三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原文载《求是网》2023年1月20日。
(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