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2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8月22日 星期五 头版 -> 第A06版:他山之石·理论 -> AI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三重消解探析

AI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三重消解探析

2025年08月22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张嫚玉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其主体性也一定程度上被弱化。本文基于马克思异化理论,系统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三重消解:教育者沦为技术操作员、受教育者被数据化、客体化,以及师生关系被算法中介化。这不仅能够拓展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当代解释力,还为21世纪科技浪潮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教育者的主体性危机

    人工智能技术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是人本质对象化的外在表现,从属于劳动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承担者,本身承载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力量。然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以海量学习数据为基础,快速生成较高质量的标准化内容,这使教育者从主导者变为辅助者,教学过程被技术逻辑主导,教育者的个性化引导和情感交流被显著弱化。当前,学习通、雨课堂、智慧树等学习软件因能提供各类教与学的微应用,使教育者从“价值引领者”降维为“技术操作员”,沦为“知识的搬运工”。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具备的强大数据库,直接影响了教育者基于自身专业积淀作出的独立判断,教育的人文性和专业性也在遭受持续侵蚀。人工智能技术迫使教师调整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决定以适应算法偏好,导致教师话语权的异化和主体性的逐步削弱。当教育者对这些人工智能技术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时,其能动性、创造性都会被严重削弱。

    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剥夺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并非天生存在,而是在实践中生成,必须依靠实践得以存在和发展。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受教育者面临脱离实践的风险,进而导致其主体性异化,这种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其一,在学生认知方式上,短视频平台通过精准的算法推荐,不断强化使用者的固有认知偏好,形成封闭的“信息茧房”。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思维惰性,缺乏主动实践的意愿或认为实践无关紧要,这会严重抑制他们的想象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其主体性难以健康发展。其二,在行为方面,学生的行为趋向于刻意迎合人工智能给出的标准 答案和评价标准。当学生遇到难题时, 会习惯性寻求作业帮等可一键解题的软件,从而逐渐丧失试错的勇气和创新的动力。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 其主体性尚未完全成熟,若不对人工智能的使用加以科学监管和引导,其真正的全面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因此, 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主体性培育必须在丰富的实践中、在真实的人与人的交往互动中才能有效生成。

    三、教育关系的异化

    人工智能技术还加剧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异化。教育关系的变化必然受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影响,若再叠加人工智能带来的作用,教育关系必然发生异化。这种异化主要表现为: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通过人工智能完成,师生交互变成“人机交互”,教师的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被削弱,学生将 AI 视为权威,逐渐降低对教师的信任程度。师生通过人工智能交流学习,面对面、手把手教学和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这一现象会导致师生关系疏离,缺乏情感支撑,育人使命难以完成,教育过程中价值观的传递和理想信念的塑造也会受到影响。此外,教育公平也会受到冲击。马克思哲学中有一个重要概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工智能教育技术的发展依赖基础设施,家庭条件越优越的学生,接触高水平智能教育的机会越多,能获得更先进的 AI 辅导;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则会被边缘化,进而加剧教育不公平。

    四、结语

    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虽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我们也要意识到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削弱以及教育关系的异化。若人工智能技术凌驾于“教书育人”理念之上,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会失去塑造价值观、树立学生理想信念的关键作用。因此,我们既要合理利用AI,又要把握教育的本质。教育者应发挥主导作用,学会运用AI,更新知识,坚守教育阵地; 学生需要树立辩证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防止在人工智能技术编织的牢笼中迷失。唯有技术发展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