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刘思宁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变革。数字媒体以其独特优势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可能,探索其赋能路径意义重大。
一、数字媒体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数字媒体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解数字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把握其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数字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广泛性和交互性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数字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运用辩证思维,全面、客观地分析数字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既要看到其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式的积极一面,又要认识到其可能带来的信息过载、不良信息传播等问题,从而趋利避害,实现数字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传播学理论
传播学理论为数字媒体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分析视角和实践指导。传播模式理论有助于理解思政教育信息在数字媒体环境中的传播过程和机制。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清晰地界定了传播的基本要素,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和传播效果。在数字媒体时代,这一模式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高校作为思政教育的传播者,通过数字媒体平台,如在线课程平台、社交媒体、教育类 App 等传播渠道,向大学生受众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旨在达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传播效果。
(三)教育学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为数字媒体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建构主义视角下,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学生基于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数字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平台, 能够满足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需求。 例如,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思政课程和学习资料,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节奏进行学习。
二、数字媒体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整合教育资源,打造数字化资源库
在数字媒体时代,整合教育资源,打造数字化资源库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高校应充分利用数字媒体的优势,广泛收集和整理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学习资料和教学素材。这包括但不限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党的重要会议文件、时事政治热点分析、先进人物事迹报道、红色文化资源等。通过数字化技术,将这些资源进行分类、编码和存储,建立起一个全面、系统、有序的数字化资源库。
(二)凝聚多方力量,搭建数字化教育平台
搭建数字化教育平台是实现数字媒体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需要凝聚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方的力量,共同打造一个功能齐全、高效便捷的教育平台。高校应加大对数字化教育平台建设的投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平台的稳定运行和功能拓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与专业的技术公司合作,利用其在软件开发、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开发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数字化教育平台。
(三)加强培训学习,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
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其数字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数字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因此,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学习、提升其数字化素养,是数字媒体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数字化技术培训课程,内容涵盖数字媒体的基本理论、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在线教学平台的操作等方面。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