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2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8月22日 星期五 头版 -> 第A06版:他山之石·理论 ->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路径的探索与研究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路径的探索与研究

2025年08月22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刘越男 王卓

    新时代“大思政课”理念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定位与实施要求提出了全新的视角和更高的标准。在数字技术迭代更新、“大思政课”改革形势的指引下,要将“大思政课”理念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就要建设高素质思政教师“大队伍”,培育青年学生“立大志”,讲好“大时代”的“大成就”,建设协同育人“大资源”,不断探索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的创新路径。

    一、“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面临的机遇

    当前,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不断拓展实践空间,“大思政课”理念指导下“协同育人”要求的提出,以及国家多项利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策纷纷出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需努力把握时代机遇,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

    首先,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拓展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空间。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传统的思政课堂突破了时空限制,极大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拓展着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线上教学平台、虚拟技术等手段,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教学体验。得益于数字技术对时空场域的拓展,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得以构建起虚实结合、多维立体的创新教学模式。此外,数字技术还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评估方式,例如依托数字技术便捷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功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行为和效果,教师能够更精准地掌握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这无疑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其次,“协同育人”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指明方向。“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的要求,倡导将思政课堂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要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系统性、全面性、多维性,就需充分整合校内外优质实践资源:打通校内外文化实践活动资源,积极与地方政府、文化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整合校内外各类场馆资源,融通社会平台资源,用好网络平台、社交媒体,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在线授课、组织线上讨论会、开展网络实践活动等,多渠道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同时,打破师资队伍、学分设置、平台等要素壁垒,推进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一体化协同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高效的实践教学环境,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最后,国家利好政策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机遇。国家针对思政课建设出台的系列政策,不仅强调了思政课的重要性,还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一是打破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组成单一化的问题,吸引了更多包括先进模范、榜样人物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背景的优质教育主体加入,打造出一支多元教育主体“协同育人”的专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可能性。二是国家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23年版)》等系列文件的制定出台,旨在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从政策层面保障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为教师多方面发展提供机遇,确保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大思政课”理念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路径提出的新要求

    “大思政课”中的“大”不仅是对课程规模或范围的简单扩展,更是对思政教育视野、格局以及育人目标的全面提升与拓展,体现了思政教育在新时代的广度、深度与高度,指明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性探索与发展模式。

    第一,要建设高素质思政教师“大队伍”。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大思政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师的队伍结构、理论素养、言传身教等关系着课程建设的成败。在教师队伍组成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来源需更加开放和多元化,以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及教学效果的实现,更有赖于来源范围广泛、更具专业性及包容性的教师队伍。在教师理论素养方面,思政课教师应具备广阔的理论视野,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更要广泛吸纳社会实践、历史文化、科技发展等多领域素材,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能够从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提炼教学素材,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教师的言传身教方面,思政课教师不但要用语言讲清“大道理”,更要用实际行动向学生传递情感。思政课教师不仅肩负着传道授业的使命,更要有仁爱之心、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不仅做学生学习成长路上的指路人,更要在学生未来人生发展道路上发挥积极作用;要凭借自身高尚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用言传身教助力学生发展,做“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第二,要培育青年学生“立大志”。青年学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核心支柱,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对象。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多元化,青年学生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沉迷于物质享受和虚拟娱乐,对自身的人生规划和国家的长远发展缺乏足够认识和思考,奋斗精神和责任意识较为薄弱。面对这一现状,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当有意识、系统地引导青年学子树立远大理想,明确人生目标,培养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重任。培育青年学生“立大志”,就是要激发青年学生的内在动力与责任感,通过鲜活的实践教学,让他们亲身体验国家发展脉搏,感受民族复兴最强音,不断增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他们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平衡点,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运用所学知识本领为国家、家乡发展贡献智慧力量。通过丰富多样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帮助青年学生找准青春定位,逐渐成长为具有远大理想、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第三,要讲好“大时代”的“大成就”。“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思政课之“道”在于传递真理与价值,要求教学内容不仅紧扣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背景,深刻反映时代特征,还要全面展示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包括经济腾飞、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显著成果;同时,更要深入挖掘和阐释这些成就背后的深刻道理,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无论是坚定不移开展反腐行动,坚决打击腐败现象,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法律权威和公正;还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发展成果……这些成就不仅是数字的增长和物质的丰富,更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不断增强。通过这样丰富多元的实践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讲好中国发展的精彩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第四,要建设协同育人“大资源”。“大思政课”视域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需凝聚各方力量,整合全社会资源,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搭建实践平台“大资源”,高校应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拓宽学生的社会实践渠道;坚持系统性思维,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把牢意识形态“大阵地”,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实践教学领导机制,校内部门明确职责分工,校外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协同育人的工作合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既要确保课内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精心设计和实施课堂内的实践活动,充分运用并深入挖掘校内已有的各类实践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校史馆等),使其发挥最大教育效用;又要推动教师走出校园,充分挖掘和整合社会上丰富多样的实践资源,广泛利用互联网上的海量网络资源(如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专题网站等)。通过这种多维度的资源整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构建线上与线下相互融合、补充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库, 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立体、生动的学习体验,全面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育人功能。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大思政背景下高校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JB1422293〉;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大思政”视域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融合式教学改革创新研究〈14530971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