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多模态干预
——以表达性艺术治疗为例
吕莉 袁观良
在健康中国战略纵深推进的今天,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从教育议题升维为国家公共卫生命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常困于说教式干预的窠臼,而表达性艺术治疗(Expressive Arts Therapy)正以多模态、低防御、高参与的特质,在全国校园实践中开辟出一条“以艺润心”的新路径。
一、艺术为媒:当情绪找到“非语言出口”
在江苏某中学的心理课上,一名沉默寡言的学生将一团陶泥反复揉捏,最终塑成一尊布满裂痕却怀抱花朵的人像。教师轻声问道:“这朵花生长在什么地方?”学生低声回答:“裂缝里……原来伤口也能开出花。”这一幕正是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缩影——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媒介,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可触摸的符号,让隐蔽的心理创伤获得安全释放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情绪问题的核心成因之一是表达阻滞。当语言无法承载复杂情感时,艺术便成为破局的钥匙。例如,慈溪市“情绪小侦探”活动中,学生用曼陀罗绘画命名情绪:炽热的红色命名为“被误解的愤怒”,漩涡状的蓝紫色称作“考试前的窒息感”。这种符号化表达不仅降低心理防御,更激活了前额叶对情绪的调节功能。
二、全国实践:多模态干预的“三阶赋能”
纵观各地探索,表达性艺术治疗已形成分层干预模型,直击心理健康教育“重理论轻体验”“重个体轻系统”的痛点。第一,基础层:跨学科融合的“可视化心育”。安徽濉溪县的“心理画比赛”将美术课与心理辅导深度融合:学生以“拥抱我生命中的小黑点”为主题进行创作,在一幅名为 《寒冰流水》的作品中, 黑色冰裂纹下渗出暖色溪流——创作者阐释“裂缝不是终点,是光进来的地方”。这种“心理+艺术”课程再造,使抽象心理概念具象为可感知的视觉叙事,仅半年就使参与学生的情绪识别能力提升28%。第二,进阶层:团体疗愈的“共鸣场域”。辽宁盘锦的刘宁老师构建“三心二身”五步教学法(静心、敞心、同心,动身、省身):通过“雨中人”绘画分析,引导学生觉察压力源。团体成员发现“画中人都没带伞”后,恍然大悟“原来我们都习惯了独自扛雨”,随后自发用彩笔为彼此添画雨伞。这种群体镜像效应,使个体在共鸣中重构认知,团体凝聚力提升显著。第三,深化层:家校社联动的“生态修复”。浙江慈溪的“爱心卡制作”环节, 学生将对自我的祝福延伸至家庭。一名曾与父母冲突不断的初中生在卡片上写下:“刺猬的刺不是武器,是害怕受伤的铠甲。”当卡片传递至家长手中,父亲红着眼眶回应“爸爸愿意做你的软垫子”,代际隔阂在隐喻中悄然消融,家庭互动质量改善率达63%。
三、经济视角:心育创新的“隐性投资回报”
表达性艺术治疗的价值不仅在于心理干预效能,更蕴含可观的社会经济收益。据教育经济学测算,早期心理干预投入的回报率可达1∶7——每投入1元用于有效心育,可减少未来7元的医疗支出与社会治理成本。江苏某区试点校的实践印证了此规律:第一,人力成本优化: 心理教师培训周期缩短30%,普通教师经48学时艺术疗育培训即可开展基础干预,缓解了专业师资短缺的困境。第二, 资源利用增效:将美术教室、音乐场馆转化为心育空间,设施利用率提升65%,避免了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 第三,社会效益外溢:家长参与艺术疗育工作坊后,亲子冲突投诉率下降42%,间接减轻了社区心理服务压力。这正契合经济日报副刊倡导的“经济味叙事”——用微观案例折射宏观效益,以具象实践呼应健康中国战略的顶层设计。
四、未来路径:构建“心育经济”新生态
要让表达性艺术治疗从创新实践升维为可持续模式,需突破三重关隘,形成系统化推进机制。第一,师资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借鉴盘锦“教师艺术疗愈工作坊”经验,将表达性治疗纳入师范院校必修模块,同时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提升教师的专业实操能力。江苏可依托南京艺术学院、苏州大学等资源,建立“艺术疗育师认证体系”,计划三年内实现每所中小学至少1名持证教师,夯实人才支撑基础。第二,评价体系的“过程性增值”。改变唯量表评估的传统,建立创作过程分析量表,关注学生的动态成长。如对学生泥塑作品的动态跟踪:从“封闭球体”到“开放结构”的形态演变,从“单色灰暗”到“多彩融合”的色调变化,均暗示心理弹性的提升,使评估更具情境性与发展性。第三,产业链条的“跨界融合”。借力江苏文化创意产业优势,开发校园艺术疗育工具包。如无锡的动漫企业可设计情绪欧卡牌,苏州丝绸博物馆开发心理意象丝巾,将地方经济特色转化为心育资源, 形成“文化产业+心理健康”的良性循环。
五、在创作中遇见未完成的自己
当徐州某小学的孩子们用黏土捏制“情绪小怪兽”,给愤怒的怪兽贴上“暂停键”贴纸,在创作中学习与负面情绪共处;当南通初中生在校园壁画上描绘“压力转化树”,将考试焦虑画成枝头待放的花苞,赋予成长挑战以积极意义——这些艺术实践正在重构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从“问题矫正”转向“潜能唤醒”。正如濉溪学生在那幅获奖画作旁的注解:“小黑点不是污渍,是银河系外的另一个太阳系。”在表达性艺术构建的平行宇宙中,每个孩子都是自己心灵的宇航员——他们以画笔为推进器,以陶泥为星图,以歌声为导航, 最终抵达的不仅是心理健康的彼岸,更是生命创造力的永恒星辰,这正是健康中国战略在青少年成长维度最生动的诠释,也是素质教育在心灵培育层面的深刻实践。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师范学院。湖北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课题资助项目“健康中国视域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多模态干预”编号:2023HBSZB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