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精神中汲取伟大复兴力量
王梦瑶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抗日战争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它不仅是一场反抗外敌入侵的正义之战,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伟大觉醒。2025年,时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更应铭记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将其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一、抗战精神的形成
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中淬炼而成的民族精神财富,其核心内涵深植于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集体记忆。抗战期间,中国社会各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现出空前的团结:前线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 普通民众“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知识分子“千里迁徙保护国家未来火种”,侨胞“倾囊相助援抗战”。正是这种朴素的爱国情怀,支撑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胜利。各阶层群体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团结一致,打破一盘散沙的格局,凝聚起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力。
《义勇军进行曲》中“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是历史的回响。面对侵略与压迫,中国人民以坚定意志筑起抵抗的钢铁防线。无论是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等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游击战场,无数中华儿女用简陋装备同强敌顽强作战。中华民族自古有着浓厚的民族气节,从苏武的“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到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皆彰显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风骨。这种气概源自“舍生取义”“威武不屈”的文化传统,也在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升华为全民族的集体意志。
二、新时代抗战精神的集中体现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是对抗战胜利的深刻总结,也是对那段历史的响亮回应。抗战胜利充分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强盛中国。
抗战精神持续闪耀着与时俱进的光芒。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这种诞生于烽火岁月的宝贵财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展现出独特的现实意义。面对国际局势变化和排他性挑战,抗战精神为中国人民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坐标。中国人民正以当年在艰苦环境中突破困境的智慧和勇气,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攻坚克难。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嫦娥探月到蛟龙深潜,重大科技突破映照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风貌。同时,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智慧与力量。抗战精神穿越时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坚定前行。
三、继承和弘扬抗战精神路径探析
新时代弘扬抗战精神,关键在于创造性地转化与发展,使其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增强精神力量、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资源。可从以下三方面着力推进:
(一)强化数字赋能,构建立体传播生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媒介格局的变化, 抗战精神的传播方式也需不断创新。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弘扬抗战精神应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传播路径。通过虚拟现实、数字展览、元宇宙空间等方式,再现历史情境、讲好英模故事,让青年一代“身临其境”地理解精神内核。 例如,在高校、博物馆、纪念馆中开发可视化互动平台,通过场景还原与沉浸体验唤起情感共鸣。同时,利用短视频、微电影、动漫等形式,让抗战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具有亲和力与感染力的时代叙事。
(二)推动思政融合,构建系统教育体系
思政教育是弘扬抗战精神的重要渠道。学校应推进“大思政课”改革,将抗战精神与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新时代精神谱系有机衔接,形成系统化的价值观培育链条。同时,要加强对于抗战精神的讲述,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开发沉浸式课程,通过大单元的教学模式,让青少年对抗战精神产生情感共鸣,助力抗战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基础教育阶段也应将相关内容纳入历史与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引导青少年从小建立家国认同。各类职业院校、企业培训机构亦可结合岗位技能教育,开展“岗位奉献与国家责任”主题教育,增强抗战精神的现实关联性。
(三)激发实践动力,融入基层社会建设
弘扬抗战精神,不应止于课堂讲授或展览纪念,更应走入社会实践、深入群众生活。可通过社区活动、文化走亲、主题志愿服务等方式,在基层构建“可参与、可持续”的精神实践平台。例如推动“青年讲红色故事”“我与先烈对话”等宣讲活动,让基层群众在参与中获得文化认同、在交流中形成价值共识。 特别是在重大工程项目、科技攻关一线、乡村振兴现场,更需要用红色资源与抗战精神激发团队凝聚力与攻坚动力。通过在企业设立“红色加油站”、在产业园区打造“精神示范岗”、在农村建设“红色驿站”等模式,让精神传播融入生产生活,增强经济发展背后的文化底蕴与精神支撑。
四、结语
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向前,新时代赋予了这一精神新的使命与内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不仅要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更要将抗战精神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实际行动。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拿出“敢于亮剑”的勇气,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