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罗笑
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资源,其质量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水平。当前,我国高职院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超50%,他们逐步成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此背景下,系统探究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路径,对优化师资结构、提升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在产业技术高速迭代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需求,教师向“双师型”转型成为必然趋势。系统的教学能力培训可帮助青年教师积累行业实践经验,解决“教产脱节”问题,缩短职业适应周期。通过“教学反思—改进—再实践”的良性闭环机制,能激发教师终身学习动力,助力其从初级教师成长为学科带头人,为职称晋升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支撑
青年教师作为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其教学设计水平直接影响专业建设质量。若教师实操技能不足,教学内容将滞后于企业技术更新,导致学生技能与岗位需求脱节,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在“双高计划”推进背景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对青年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亟需其通过教学创新支撑院校内涵式发展。
(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实践性、应用性”的本质特征,要求青年教师具备将企业真实任务转化为教学情境的能力。熟练运用项目化教学等方法,可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落地。同时,具备行业前沿视野的教师通过技术研发等社会服务, 能强化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助推作用,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能力薄弱
青年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难以将实践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某省教育厅 2023 年调研显示,68%参与企业项目的教师因缺乏课程开发方法论训练,无法将复杂项目拆解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单元,导致实训课程“形式大于内容”。在实习指导中,教师因对企业岗位考核标准理解不足,难以科学评价学生的实践表现,加之新型教学手段应用不熟练,限制了实践教学深度。
(二)教学组织能力不足
从高校直接入职的青年教师因缺乏企业实践经历,课程设计常脱离产业实际,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面对课堂突发问题时,因教学经验欠缺难以有效应对。部分教师对职业教育课堂“实践性”理解不深刻,实训教学中“重演示、轻实操”,学生动手实践机会不足,影响教学目标达成。
(三)产教融合能力欠缺
尽管院校重视产教融合,但青年教师参与仍面临困境: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实践渠道有限,导致教师难以找到产教融合的具体路径;多数青年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在对接技术需求、开展协同育人方面能力不足,使产教融合停留在表面,未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
(四)教学反思意识不强
青年教师普遍存在“重任务完成、轻教学反思”现象。某高职院校调研显示,近50%教师每月仅开展1-2次教学反思,对课堂中学生积极性不足等情况缺乏深入反思。部分教师自我学习动力不足,难以适应职业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制约教学质量提升。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一)强化实践能力,构建“双师型”成长路径
建立稳定的“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明确要求青年教师每学年至少累计3 个月深入合作企业一线,参与生产等工作,并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依托,开发“项目式”实训课程,引入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评价。开展虚拟仿真教学专项培训,加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力度,提升教师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二)优化教学培训体系,提升教学组织能力
实施分层分类培训模式,针对新入职教师,重点开展教学基本功培训;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组织开展教学创新工作坊。搭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平台,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定期举办教学竞赛活动。同时,组织“课堂管理策略”专题培训,开展“模拟课堂”演练,建立教学案例库,提升教师的课堂管理与应变能力。
(三)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增强校企协同育人能力
全面推行“双导师制”,由企业选派技术骨干担任学生实践导师,学校青年教师担任理论导师,共同开展教学指导工作。建立校企联合教研室,定期组织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开展教学研讨,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与职工培训,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课题。将产教融合工作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与职称评审体系,设立专项奖励,激发教师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培养教学反思习惯,促进教师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教学反思制度,要求教师每周撰写教学反思日志,并定期组织教学反思交流会。引入科学的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借助教学质量监控平台,通过多维度反馈,及时发现教学问题并跟踪改进效果。积极开展教学创新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升等,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营造终身学习氛围,促进教师持续发展。
四、结语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院校内涵建设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环节。这不仅能够助力教师个人成长,更能夯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根基, 为产业升级输送适配人才,推动职业教育彰显类型特色、焕发持久活力。
(作者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2023年度高校课题“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构成及培养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JKX23B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