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遵循与践行思路
田喻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学生党的建设在理论、文化、实践三个层面上具有融会贯通的一致性,决定了高校学生党的建设在理论、政治、现实三个层面上的具体思路。
一、高校学生党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遵循
(一)理论相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内在理论相容性,这构成高校学生党建的逻辑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强调民族平等、团结与共同发展,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民族区域自治等理论,为共同体意识提供指导。高校学生党建以其为指引,将共同体理念融入教育。通过理论学习,阐释共同体与中国梦的关联;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各民族共同奋斗历程,强化认同。这种融合既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又为学生党建提供方向,确保培养出维护共同体的青年力量。当前,各高校普遍形成了各民族学生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客观环境,党建引领学生工作也涵盖了党的民族工作,两者都建立在人民性的主线上开展相关工作。
(二)文化相通: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同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于中华民族本体,在各民族长期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中推动了国民心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由“自然而然”向“自觉认同”的转变。要想使文化在人民心中形成持久稳定的精神特性,必须依托教育来实现。学生党支部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平台,承担着引领各民族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的重要职责。
(三)实践相合: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直接实践
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点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需要依靠坚强的组织力量开展相关实践。作为高校党委开展民族工作的前沿阵地,学生党支部能够更好地把握各民族学生在学生党建过程中的思想动态,更好地把握各民族之间的“同”与“异”,这得益于加强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实践需要。因而,高校党支部作为连接各院系、各年级学生的桥梁,应当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实践在校园日常生活中的践行。
二、高校学生党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思路
优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依托理论宣传和实践体悟。理论宣传指学习宣传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知识,主要是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政策文件、规章制度和系列重要讲话。 实践体悟指学生党支部在思想教育、政治引领、 组织生活、队伍建设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实践。
(一)理论宣传:认知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生党支部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党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之中,正确处理好政治引导与理论辨析的关系。在开展理论宣传的过程中,学生党支部可以启用同专业跨年级培养模式,注重支部学生党员培养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情况下,借助党政理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专题研讨活动,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提升各民族学生的思想凝聚力。坚持从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任教师中选聘政治觉悟好、民族理论扎实的人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指导学生党支部开展相关工作。在开展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的过程中,立足各民族学生党员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作用,及时捕捉各民族学生的需求,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好学生党员及其他学生的答疑工作,及时反馈各民族学生的各类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针对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召开专题大会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与此同时,鼓励各民族学生党员积极撰写民族团结优秀案例,积极宣传民族团结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向党组织靠拢。
(二)实践体悟:行为干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生党员是否真正掌握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而非将理论知识束之高阁,需要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分析,从而促成学生从认知塑形到行为自觉的转换。学生党支部可以以专业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并运用到日常的社会实践中。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素,以党建引领带动各团支部、各班级开展民族美食品鉴、民族舞蹈展示、民族故事分享、民族技艺鉴赏,形成学生党员与其他学生群体的深度互动。强化党员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党员学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帮扶共进活动,确定“一对一”结对帮扶对子,在思想、学习、科研、就业等方面落实既定帮扶策略:思想上共学党的理论,学习上分享笔记,科研就业提供经验;组织红色研学,走访纪念馆,听各民族奋斗故事,定期分享帮扶成果,以行动传播政策。以行动深入贯彻红色研学实践,宣扬各民族共同建设美好祖国的光荣事迹,带动全体学生坚定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念,以更具说服力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和基本政策传播给各民族学生。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