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全育人”思政课教学理念范式的发展演变
——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
施欣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国防、外交等领域均进入全新的方位、崭新的赛道,不仅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健康有序、安全稳定、进步显著、势头良好,基本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内涵式发展。与经济社会连续多年高速稳健发展相匹配的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同样在短时期内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甚至可以用“剧变”来表达,无论是从“量”(规模、体量)上来说还是从“质”(优质、效率)上来讲与过去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乃至于有“一日千里”之叹,这是高等教育领域跨越式发展之举措、弯道超车之效果。在某种程度上看,中国高等教育长时间的“高质量发展”态势呈现出“跨越式”和“迸发式”的特点,其速度与规模都是“遥遥领先”的,一路高歌猛进、持续高速狂飙的中国高等教育也由此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不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而且在某些方面或领域已经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高教水平。
教育环境
但无可否认的是,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连续多年的连续“跃动”与多次“扩容”,在某些方面或层面已经与全球相颉颃甚至领先世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漠视并且必须正视重视的矛盾和问题(比如教育教学质量、育人育才水平、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转化、职称综合评价体系),这要求我们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毋庸讳言,在连续多年“大扩招”之后中国式高等教育走到了历史的转捩点和新时代的十字路口:亟需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涵养内涵,亟待转变发展“赛道”、优化发展模式、拓展发展路径,创出一个新发展理念、闯出一条新发展道路。放眼全球,胸怀世界,世界高等教育格局正进行深度衍变;立足国内,盱衡未来,我们要摸清高等教育的家底,抱定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底色,遵循中国式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顺应其未来的改革变化。胸怀“一盘棋”高教格局,全国数千所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高专、民办院校、海外合作办学高校、特殊教育学校)转型可持续发展和转向高质量发展,要求高等教育理论界、学术界体察既往、省悟过去,也要求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实践者考量当下、探索未来;今后,我国高等教育正在悄然加速演进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特色。
价值意蕴
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率先提出的“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及其实施方式,适应了高等教育迈进新时代的基本特点、策应了高等教育步入新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可谓正逢其时、恰当好处。“三全育人”教育概念、教育思路、教育方法、教育技巧的推出与推行、创新与优化,是国家进入新时代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的专门人才的必由之路;“三全育人”教育思维及范式的落实落地,是推动高等院校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保持内生动力的必由之路。按照这个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改革创新思路, 不仅可以产生“金课”和“精课”,而且可以诞生“人师”和“经师”,涉及高教思政育人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时时刻刻、处处地地。循此,中国高等教育务必基于“三全育人”教育思想和育人范式的视域下,立足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融入教育,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课程本身、融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整个过程,对在校数千万大学生的政治教育和思想引导,不仅要有系统的理论支撑,而且要有具体操作的考察、教育实践的检验,既要从理论转化为现实效果、又要从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
现实观照
为更好地推广和应用“三全育人”这个崭新的教育模式及领先的教学方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史学习教育、党的纪律学习教育等真正地融入进去,让社会主义主流思想及社会思潮、优秀传统文化、先进外来文化等镶嵌其中,把住和把牢思想文化领域工作的关口和隘口,秉持“立德树人、铸魂育才”的原则,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坚持“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标,精准施策、科学布局,统筹安排、一体推进,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实施了求真务实、行之有效的举措:按照“贴近学生、贴近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总体要求,精心构筑“全员化参与、全过程教育、全方位引导”的引导体系,推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教书育人、思政育人工作形态,全力帮助数万在校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专业上的成长成熟成材,促成他们成为复合型综合性人才。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进入发展新阶段高等教育及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推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落地生根,作为一所有着近百年厚重发展历史、具备鲜明统一战线特色的地方性、区域性的知名农业类高校——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必须严格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工作部署、根据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实施方案,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思政课建设的具体情况,紧紧围绕高等农业院校“立德树人,铸魂育才”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导与灌输为引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与指导为核心,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共同信念教育为核心,统筹全校上下的育人资源、育人条件和育人力量,全面提高在校大学生尤其农科(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质量、人才质量、学科质量、研究质量、服务质量,从深化“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双重能力”建设、优化“多方考评机制”三大方面绵绵用力、持续发力,积极构建内容丰富、质量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体化”体系,切实打通树德铸魂、教书育人和学农爱农、强农兴农、为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将党的高等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在仲恺落地落实、落地生根,将国家层面的教育理念与范式在仲恺贯彻到底、见到成效,努力形成全校上下联合发力、齐抓共举的“三全育人”新格局与新范式、新气象与新面貌。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时刻铭记为民族育新苗、为国家传薪火神圣使命,主张思政教师既要当好“经师”、又要当好“人师”、更要当好“大师”,要求思政教师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并且始终深怀育人理想、饱含教育情怀、树立崇高目标、铭记从教使命,为全校近三万名在校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当好他们学业及事业的引路人、情感与人生的指导员以及政治思想及政治方向的把关人、政治站位及政治立场的导航员。以兴农强农为己任、以大国三农为基准点,在青年学子们的心中播下真善美和求知求新、向学进步的种子,弘扬廖仲恺先生精神、展示“仲恺学子”风采,促使青年大学生们成为时代先锋、勇当建设楷模、争做改革开放先驱,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而言之,“三全育人”这一新兴的时尚的教育理念与思维、先进的科学的思政模式与手段(包括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过程当中的实施措施),突破了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包括德育教育)狭窄视域和逼仄范围;它强调要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方面构建一体化(要求高校及其教育观念与方式、思政课专任教师及其思政课课程,做到思政教育的首尾相连并形成育人育德的工作闭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专心致志构筑“大思政”立体化及综合性结构,从而形成强大的持久的思政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合力;扎实构建“全员思政”的大格局,只要有利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因素都可以而且应该拿来为我所用,做到时时有思政、事事有思政、处处有思政,将思想政治引领与教导的工作任务落地、落实、落细。这里所谓的“大”不是“大而无当”而是“全面发展”,不是“大而不强”而是“综合发展”,“大”到恰当好处、措置相宜,对教学科研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开启“快进键”。一言以蔽之,高校“三全育人”体系构建及评价,事关树德育人、培根铸魂的方向及成效,是高校育人工作科学化、时代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内在要求。可见,“三全育人”思政育人教育评价体系是建立和完善教育部提出的“大思政”格局的关键环节、关键因素,构建完整科学的“三全育人”机制是建设“大思政”格局的必由之路。今后,对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这么一所区域知名的涉农高校和应用型高校,务必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推进“三全育人”的教育范式,推动“润心启智、培根铸魂”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