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周敏
革命精神孕育并淬炼于伟大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关键构成,不仅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亦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程中持续焕发着深远的动力价值。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是继承中华民族革命传统与优良美德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高校更需以守正创新的精神,深刻认识并充分发掘革命精神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深度挖掘并运用其育人功能,引导青年在把握历史脉络中理解现实方位,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开创未来图景,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课堂引领:思政课堂中深化革命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向大学生输送政治营养的重要职责。在中国人民不屈抗争的壮阔进程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不仅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高校思政课的鲜活教材。将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将革命精神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主要课程内容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大局观。此外,思政课教师应在深刻理解革命精神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本校及地方与革命相关的历史档案和人物故事,将革命史与校史、地方史结合起来转化为特色教育资源,从而使革命精神教育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文化涵育:文化活动中厚植革命精神的文化底蕴与育人功能
将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实现精神浸润与价值引领的重要载体。其核心在于打破“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通过文化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特征,让学生在文化体验中完成对革命精神的主动接纳与内化。因此,对高校学生进行革命精神教育,就要积极建设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认同革命精神的校园文化,努力优化校园环境。首先,构建革命精神教育的物质载体。各高校可以在抗战纪念日来临之际,在官网建立革命精神教育的专题网站,在校报、板报和宣传栏中展示革命英雄人物的照片和事迹,利用校园新闻网和电子屏幕等校园媒体进行宣传,从而使大学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革命精神。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以革命精神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班团教育、师生座谈,以及革命精神专题讲座的宣传教育,扩大革命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使其主动接受革命精神的感召与浸润,自觉内化其精髓,不断提升自身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与修养,实现由认知到认同、由感动到践行的升华。
实践内化:社会实践中促进革命精神的价值认同与行为转化
革命精神不仅需要内在认同的精神理念,更需要自觉实践的价值准则。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优良作风,社会实践是对课堂教育的深化。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革命精神实践,也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能够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因此,从实践形式出发,高校可以构建 “三维联动”的实践体系。首先,构建校地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可以与地方党史研究部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共同开发革命精神实践课程模块,配备由思政教师、历史学者、老兵代表组成的指导团队,确保实践活动的历史真实性与教育导向性。其次,强化红色研学场景的沉浸式体验。组织学生赴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历史遗址等实地开展调研,通过“重走革命路”“口述史采集”等活动,让学生在触摸历史实物、聆听亲历者或后代讲述中,直观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最后,“三下乡”活动与社会调研相结合。引导学生将革命精神的时代内涵与现实问题对接,例如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考察革命老区的发展变迁,在社区服务中开展“革命精神宣讲进基层”活动,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理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在当代的延续。同时通过定期召开实践总结会、建立动态反馈平台,持续优化实践内容与形式, 避免“重走形式、轻内化”的表层化实践。从本质而言,社会实践路径的核心在于将抽象的精神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践行的具体实践,使大学生在行万里路中深化对精神谱系何以传承的认知,最终实现从了解革命历史到践行革命精神的价值跃升,为培养具有历史自觉与时代担当的青年一代提供实践支撑。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