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人文科技学院推普志愿服务队走进从江
助力民族地区语言文化发展
![]() |
增冲村教学课堂现场。尚艳南 李茂旭 雷巾慧 供图 |
本报记者 肖知潞 特约通讯员 雷巾慧
日前,贵阳人文科技学院“蝉之声”推普志愿服务队前往黔东南州从江县,开展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为民族地区语言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从江县少数民族占比95.7%,民族语言为主要交流工具。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志愿服务队通过资料查阅、专家咨询等方式,摸清当地的语言使用现状、民俗文化及教育现状,制定实践计划。
本次活动,贵阳人文科技学院“蝉之声”推普志愿服务队与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协同合作,整合双方教学、文化研究等资源,精准助力民族地区语言文化发展。
“蝉之声”推普志愿服务队首站深入从江县往洞镇增冲村教学点,开展推普成果巩固专项活动。志愿者突破传统教学框架,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特色课程设计,有效提升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促进其在学习生活中的实践运用。
在高增乡小黄村小学,志愿服务队开设“多彩课堂”,在弘扬爱国精神、借助 《推普五字歌》 激发学习普通话的兴趣、普及安全知识的同时,挖掘当地民族文化内涵;“蝉之声”志愿服务队指导老师封艺飞特别设计的体育安全课教学,让学生在提升语言能力与安全技能的基础上,实现推普工作与文化教育的双向赋能。
鼓楼传声,红韵民魂同频。“蝉之声”志愿服务队指导老师蔡国兴秉持“红色文化+民族特色”融合理念,携志愿者与小黄村的学生在当地百年鼓楼内,创新推出“鼓楼思政课”,助力青年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在从江县教育局及各级村干部协助下,志愿者深入从江县西山镇等4个镇,共计14个村寨,深入村民家中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调研,记录他们学习普通话时的发音难点、交流障碍等实际问题,同时宣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政策并阐释其重要意义。为从江县后续精准推普积累一手资料,为当地进一步推进推普工作奠定基础。
在从江县捞里村、秋卡村和占里村,“蝉之声”志愿服务队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推普技能培训,设置普法、抖音直播创作技能、推普三类课堂,用普通话解读法律条文、讲解短视频拍摄技巧以及针对日常交流难点强化发音训练。
三类课堂环环相扣,既让村民在学技能中用活普通话,又在练习语言中提升实践技能,真正实现“语言赋能技能、技能反哺推普”的良性循环。
“蝉之声”推普志愿服务队此次暑期实践虽已圆满结束,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仍在持续推进。未来,“蝉之声”推普志愿服务队将坚守初心,以推普赋能助推乡村振兴,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时代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