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古城
暑期返乡大学生变身“翘街星火”
![]() |
“翘街星火”红色文化宣传志愿服务队组织公益演出。 |
本报记者 廖尚海 特约通讯员 张才林
盛夏的黎平古城,翘街深处行人熙攘,十几位由返乡大学生组成的“翘街星火”志愿者们身穿红马甲,忙碌的身影融入古老街巷,成了这条红色街区里的跳跃音符。
这支主要由返乡大学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是黎平会议纪念馆用心栽下的希望之种。为打造红色文化“大宣教”志愿服务格局,该馆组织红色专家、业务骨干、高校学生等多元力量,构建多维联动的红色文化宣传志愿服务体系,在3年多的时间里,队伍已从组建之初的几粒火星,汇聚成燎原之光。截至2025年7月,“翘街星火”登记志愿者人数已到百余人,其中高校学生就占近四成,志愿者们的脚步踏遍黎平大地,开展活动逾200场,累计惠及5.7万余名群众。
在志愿者潘贤澄的手里,红色历史经由镜头获得新生的翅膀。他带领团队仅月余便完成10余条短视频和数百张影像作品,拍摄足迹深入场馆深处、非遗工坊与寻常院落,镜头将昔日烽烟转换成触手可及的感动。他说:“一个月的时间我为翘街拍了很多短视频和照片,收获很多,也和翘街的街坊邻居、商户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都是我今后学习的动力。”
吴玉杏自小在翘街长大,就读于贵州民族大学的她,暑假伊始就报名参加“翘街星火”志愿服务队,执起了另一种勾勒历史的“画笔”。她介绍:“我在翘街收集了很多有特色的建筑纹样和图案,为我在今后做文创设计打下了基础,还为我们的‘翘街星火’志愿服务队设计了logo,目前有7个备选方案,此外还初步设计了一批翘街文创,今后还不断去完善。”
而“星火”的燎原之势,源于持续且深入的点滴之功:
一场场红色故事会,精心打磨的故事脉络,穿越地理与时空,由红色文化志愿者娓娓道来,深入学校与社区,仅6月底7月初就举办6场次,覆盖受众千余人。
一场场红色场馆讲解,向党员干部、少数民族群众、青少年学生不同身份的参观者进行差异化讲解,6至7月份讲解300余场次,覆盖受众0.78万人。
一次次现场教学课,在红色旧址、烈士陵园、红军桥边,协同各个团队组织近40场,吸引学员1300余人,实地触摸历史脉络,感悟初心使命。
在参观高峰时分,那些坚守岗位的“翘街星火”红马甲默默奉献——他们的服务从场馆指引、秩序维持到拍照保洁,甚至因游客的一个充电器、一顶帽子等候到深夜。他们用一颗颗真诚心搭建着通往游客心底的桥梁,播下一粒粒精神的种子。
当红色星火融入青春理想,不仅温暖着来路,更会照亮征途前方。“翘街星火”志愿者们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每一寸微光如豆,亦终能成炬,点亮未来天空最炽热的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