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08版:论苑 ->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路径与实践策略

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路径与实践策略

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龙凌云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从国家战略看,数字化转型亟需德技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路径;从学科特性而言,信息技术领域的诸多议题天然承载着思政内涵;从职教定位出发,需在技术技能培养中渗透职业素养;在全球科技竞争背景下,融入国家战略能强化学生使命感。这种融合呼应了教育方针,契合职业教育本质,是课程改革的必然方向。

    一、融合的必要性与政策导向

    (一) 国家信息化战略需求

    信息技术是意识形态阵地,信创产业推进等举措要求课程传递“科技自立自强”理念。例如,讲授操作系统时对比国产与国外系统,引导学生理解自主可控的战略意义。职教改革的“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也要求思政元素贯穿技能实践全流程。

    (二) 职业教育改革方向

    职业教育改革核心是破解“技能传授与素养培育两张皮”,推动课程思政从“机械嫁接”转向“基因融合”。根据相关要求,将价值观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结合,实现“三全育人”。

    二、思政元素的核心内涵与分类

    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可融入四类思政元素:政治认同,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职业精神,包含工匠精神、团队协作与职业道德;科学素养,即科技伦理;社会责任,包括网络安全与法治意识。

    三、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具体融合路径

    融合路径设计需遵循“专业不偏移、思政不硬嵌”原则,实现学科逻辑与价值逻辑的统一。例如: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以“天河”超算发展史为案例,对比中外技术,解析国产超算自主创新路径,激发学生科技报国使命感;信息安全模块,以“棱镜门”事件为切入点,结合《网络安全法》开展案例教学,强化学生法治意识与国家安全观;办公软件应用模块,制作“中国非遗”主题PPT,融入职业精神与文化自信;数字媒体模块,以“红色教育资源的数字化传承”为主题,让学生采访革命老党员,运用技术将其回忆转化为数字资源并投放传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时代使命。

    四、创新教学方法与实施策略

    (一) 任务驱动+思政情境设计

    以真实社会问题为任务锚点,实现技术目标与价值目标双维并轨。例如,在办公软件应用模块,围绕“中国非遗PPT设计”项目,学生调研非遗技艺传承困境,用WPS制作演示文稿,撰写报告反思技术对文化传承的赋能,实现思政元素自然渗透。

    (二) 混合式教学模式

    通过线上理论奠基与线下实践深化融合,形成“认知-情感-行为”三阶联动育人闭环。线上依托数字化资源开展理论学习,线下创设沉浸式体验情境,推动学生将价值观转化为行动。如线上开设“科技强国”专题模块,线下围绕“卡脖子技术如何突破”撰写观点。

    (三) 跨学科协同育人

    打破学科壁垒,联合思政教师、行业专家开发教学资源。建立联合备课机制,引入企业资源开展主题工作坊,形成“专业教学-思政教育-行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格局。

    五、结语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是响应国家任务、回应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通过项目化任务驱动、场景化混合式教学、协同化跨学科育人等方式,能将思政核心维度融入教学全过程,破解传统教学困境,提升学生多方面能力,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路径。

    (作者单位: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