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创新
贵州民办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启示
陈墨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活跃而灵活的力量,民办高校肩负着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重要使命。本文以“融合与开创: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民办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依托,探讨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如何通过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机制创新,精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教育公平与人才结构双重优化。
一、理论视角:以“融合培养体系”回应乡村振兴中的教育逻辑
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振兴”中,“人才振兴”是实现其余四项的基础性保障。传统高校教育模式多以学术型为导向,在服务区域经济、培育地方发展人才方面存在“脱场”与“失焦”的现象。对此,课题组构建了“融合培养体系”理论,主张将英语专业从知识灌输型向能力服务型转型,通过教学内容、课程结构、评价体系的系统重构,实现教学、管理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该理论强调:“教育服务地方化”与“人才发展多元化”并行不悖,尤其是在非一线城市的应用型高校中,应突出其“嵌入式”功能,将英语教育与乡村治理、文化传播、区域外向型经济对接,从而在宏观战略与微观实践之间建立教育回应机制。
二、政策回应:对接“乡村人才”与“英语教育”的交汇点
当前,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其在“教育振兴”“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中的工具属性被进一步凸显。贵州作为民族聚集区和脱贫攻坚主战场,在乡村教育、生态旅游、农业外向合作等方面对语言人才的现实需求日益增长。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英语专业主动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从“语言能力中心论”转向“复合能力应用论”。将“乡村旅游英语”“农业科技英语”“文化传播口译”等课程内容纳入日常教学模块,构建起一套既有专业深度,又具地方适配性的课程体系。这不仅是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更是对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现实回响。
三、机制创新:从“课程改革”走向“结构性变革”
改革不仅仅停留于教学内容的调整,而是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实现了结构性变革。课题组通过以下三个机制路径完成了系统创新:
课程内容本土化:围绕乡村场景实际,开发“村落双语导览”“生态保护科普翻译”“乡村教育英语”特色课程模块,提升学生将英语应用于本地场景的能力。
教学方法互动化:推广翻转课堂、案例教学、跨文化小组研修等形式,增强学生主体性,提升综合能力。
实践平台多元化:与地方教育局、旅游企业、涉农机构共建“产学研协同基地”,推动学生参与乡村服务与英语志愿教育。
四、成效显现:教育公平与地方服务的“双赢模式”
该项教改自试点推行以来,取得多方面积极成效。在教学质量上,课程评价得分普遍提升85分以上;在服务效果上,参与乡村调研与支教项目的学生,毕业去向匹配度与专业满意度显著上升;在教育公平上,来自乡镇背景的学生通过“在地教学+在地实践”的路径,更好实现了教育回馈家乡的愿望。
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式带来的启示意义在于,它突破了传统英语专业“高精尖但脱离本土”的发展困局,探索出一条“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英语融入中国实践”的有效路径,丰富了应用型高校教育理论体系,拓宽了教育强国战略下人才供给结构的选择维度。
(作者单位:贵州黔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