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6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6月26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07版:论苑 ->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路径探究

学科探究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路径探究

2025年06月26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牟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清晰、明确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由此可见,在教育领域,“立德树人”始终是重中之重。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任务,更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阵地。本文将以低年级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看图写话和实践活动中寻找德育路径,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渗透德育

    汉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凝练生动,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依托。我们要善于寻找识字写字教学与德育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努力做到德育与识字写字教学水乳交融。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第5课《gkh》,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字“画、打”。在学习“打”字时,笔者先让学生拼读这个字,分析这个字的字形,然后让他们口头组词。其中有一人组了“打人”,紧接着有人组“打架、打死”等。顿时感觉势头不对,便反问:“这些词虽然对,但我们能随便打人、打架,甚至把人打死吗?你们还能组其它表示打这个动作的词语吗?”在笔者的动作提示下,学生很快组成了“打扫”“打球”“打电话”“打伞”等词语。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还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既是学习新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熏陶的过程。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把德育渗透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 《邓小平爷爷植树》,本文讲述的是1987年4月5日,83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在北京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柏树的情景。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邓小平爷爷植树动作的词句,如“精心挑选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挥锹填土”等,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动作让你觉得邓小平爷爷植树时怎么样?通过重音、语速的变化,朗读这些关于动作描写的词句,再加以动作的辅助,使学生感悟到邓小平爷爷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文中对邓小平爷爷植树的神态描写也很到位,如“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脸上露出了笑容”。笔者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并联系生活,分享自己劳动时虽累但很开心的经历,体会邓小平爷爷这样一位老人不怕辛苦、热爱劳动的精神,从而理解劳动是光荣的、快乐的。

    三、在口语交际中渗透德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小学低段的口语交际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和交际习惯,重在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在小学低段的口语交际专题课中,教材大部分提供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图,这些情境图所创设的虚拟情境和情境中的对话,能帮助教师把握一节口语交际课的教学目标和基本内容。

    《请你帮个忙》 是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内容。本次口语交际的重点是:学会请别人帮忙,请别人帮忙时要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针对这个重点,教材配了三幅图,每幅图都创设了一种请别人帮忙的情境,分别是问路、借东西和请别人拿东西。教学时,笔者结合本单元课文 《小公鸡和小鸭子》 来导入,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三幅图画,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是如何请求帮助的。通过交流,总结出请求别人帮助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不仅要面带微笑,而且还要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这样别人才会乐意帮助你。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创设了两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求助者和帮助者。表演结束后,引导学生从德育角度进行反思和评价。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学会沟通技巧,还能培养他们礼貌待人的文明习惯和与人真诚沟通的态度。

    四、在看图写话中渗透德育

    《新课标》 明确要求低年段学生“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看图写话是低年级写话训练的重点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图片中丰富的品德教育因素,以图片为基点,将德育教育渗透于看图写话教学之中,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写话,更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奉献与关爱”,在学完这一单元之后,笔者找来了图片《蘑菇伞》让学生进行训练。它共有四幅图,前两幅图是一只小白兔去郊外采蘑菇时下起了大雨,后两幅图则是小白兔如何去帮助小松鼠的。毫无疑问,后两幅图表现了小白兔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是图画的重点内容,也是我们要进行德育渗透的点。所以,笔者要求学生对画面中的小白兔进行认真观察,它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引导他们抓住小白兔的表情、动作去刻画。学生观察完四幅图之后,笔者不忘总结画面所传递出的情感:“小小的蘑菇伞就像爱心,能为别人遮风挡雨。”让他们明白善意不分大小,哪怕是举手之劳的帮助,也能给他人带来温暖。在组织语言时,鼓励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和刚学过的“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等谚语到写话中,让语言训练与品德培养相得益彰,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五、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光靠单纯的说教,情感的启发,难以达到很好的成效。要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在课堂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学习了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之后,结合我们学校的学雷锋月活动,笔者在校领导的带领及家长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走进普定县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教学校的孩子交流互动,给他们献上爱心礼物;带领孩子们到西门广场,清理广场上的垃圾,做“城市的美容师”;走进金太阳老年公寓,给那里的爷爷奶奶送去欢乐和笑声……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雷锋精神不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也用自己的行动更好地践行了雷锋精神,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思想道德品质。

    总之,语文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途径。德育资源丰富,育人空间广阔。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学生实际和新时期德育特点,积极有效地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安顺市普定县定南街道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