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研究
农村幼儿园布依族布艺非遗融入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
肖琴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布依族布艺这一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技艺也同样遇到了传承断层危机。同时,劳动教育也被赋予新时期教育体系的新任务,是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因此,本文基于农村幼儿园实际,探索如何将布依族布艺非遗融入幼儿园劳动教育。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布依族布艺非遗;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作为塑造幼儿健全人格和实践能力发展的关键方式,对学前教育阶段有着奠基性的意义。布依族布艺非遗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文化密码,它从材料选择、设计、制作等一整套过程自然符合劳动教育实践要求。农村幼儿园是乡土文化传承的前沿,在布依族布艺非遗劳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对两者整合可能性和实施途径的发掘,既可以给劳动教育带来生动的文化基因,也可以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新途径。
一、开发布艺主题课程,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首先,幼儿园阶段需要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布依族布艺类专题课程开发,可以使分散的非遗元素变成结构化的劳动教育内容。把布艺文化拆分成适合儿童运作的课程模块,形成一个由材料认知,技法学习至创意表达的递进式教学链,从而建构起一个完整的劳动教育系统[1]。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围绕“布依族的背带绣”开发一系列的主题课程。在小班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摸一摸、认一认”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蓝靛染布、棉线、丝线等各种材料放入感官箱中,让幼儿通过触摸和观察来识别不同的布料质地。进入中班,开展“穿针引线小能手”活动,教师示范基础平针绣法后,让幼儿在绣布卡纸上练习缝制简单图案,过程中巡回指导持针姿势、线的缠绕方式。大班阶段,教师创设“设计了自己的背带”情境,提供半成品背带模板,引导幼儿结合布依族纹样特点,运用刺绣、拼贴等技法进行装饰创作,期间教师可通过问题启发幼儿思考图案寓意,如“如何用几何纹样表现对丰收的期待”,并给予色彩搭配、构图比例等专业指导,使孩子们在课程的完整体验中获得布艺技能、体验布艺魅力。
二、设计趣味实践活动,增强劳动教育体验
其次,利用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游戏化,生活化情景中融入劳动教育目标,可以使布依族布艺非遗由静态知识向动态体验转变。以沉浸式体验调动儿童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布艺文化认知,促进劳动技能的掌握。
因此,教师可策划“小小布艺工坊的日子”主题实践活动。活动前,教师将幼儿园一角布置成布艺工坊,陈列布依族传统织布机、绣绷等工具,营造浓厚的非遗氛围。活动当日,设“布艺寻宝”,将形态各异的布艺半成品、装饰配件等藏于工坊中,孩子们需要根据提示找到素材。集齐之后,老师们举办了“创意改造大赛等”,鼓励孩子们利用搜集来的素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别具一格的布艺作品。制作时,老师巡回观摩,根据孩子们所碰到的缝合不平,附件固定不牢靠等问题,通过“小窍门分享”方式,演示运用藏针法和热熔胶进行固定的方法。最后是“布艺展览会”,孩子们将作品介绍给伙伴们,老师们从创意性和工艺性两个角度加以评论,使孩子们在有趣的练习中充分感受到布艺制作带来的快乐,提高了劳动教育效果。
三、结语
在文化传承与教育革新交织的时代语境下,布依族布艺非遗进入农村幼儿园劳动教育是文化传承和人才培育双向奔赴的过程。通过创新设计课程和活动,将文化传承基因和劳动教育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奠定儿童发展文化自信和实践能力双重基石,开拓非遗传承和劳动教育协同发展新境界。
作者单位:黔南州荔波县朝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