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践行“1335”模式 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刘方林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明确提出要构建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教师发展体系。笔者呈现的“1335”模式,通过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师成长路径。“1335”模式,作为一种既创新又系统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框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明确且具体的指引。
一、“1335”模式内涵解析
(一) 立德树人:教师教育教学的根本理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通过课程教学、班级管理、校园活动等多种途径,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二)“三台意识”:教师发展的重要支撑
“站好舞台”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魅力,牢牢吸引学生的目光,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依靠平台”着重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平台,持续汲取并借鉴前沿的教育理念,从而不断拓宽自身的教育视野;“搭建后台”则大力倡导教师间开展密切协作与相互支持,携手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优越环境。
(三)“三讲水平”: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体现
“讲话凸显准确性”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和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中,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晰、规范,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和歧义;“讲课凸显科学性”强调教师的课堂教学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讲座凸显思想性”则鼓励教师在学术讲座、经验分享等活动中,能够深入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观点和见解,为同行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四)“五种表达”: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途径
“听、讲、写、问、评”五种表达能力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思想是听出来的”,教师在悉心倾听学生的奇思妙想、同行的宝贵经验以及专家的深刻见解中,不断丰富并深化自己的思想宝库。“水平是讲出来的”,在课堂教学和学术交流中,教师的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术影响力;“成果是写出来的”,教师通过撰写教学反思、教育论文和研究报告,能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和提炼;“学问是问出来的”,教师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请教他人,能够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创新是评出来的”,通过对教学和研究成果的评价和反思,教师能够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不断推动教育教学创新。
二、践行“1335”模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策略
(一) 以立德树人理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方向
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师德师风培训和德育专题研讨活动,引导教师深刻认识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将德育目标融入学科教学目标之中。
(二) 强化“三台意识”,拓展教师发展空间
学校应致力于构建多元化的教师展示舞台,激励教师踊跃参与,在亲身实践中逐步精进其教学技艺。
(三) 提升“三讲水平”,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展语言表达能力培训和教学技能培训,帮助教师提高讲话的准确性和讲课的科学性。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思想深度,从而在讲座中能够展现出更高的思想性。
(四) 培养“五种表达”能力,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学校应将“五种表达能力”的培育正式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之中,通过组织专业培训课程及实践活动,全方位助力教师提升倾听、讲述、撰写、提问及评价的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铜仁学院教育学院
该成果系2022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OBE理念下地方高校师范生教学学术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以《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为例”(2022305)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