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2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5月22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07版:论苑 ->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培育的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培育的策略研究

2025年05月22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陈莉

    文化自信是民族精神的内核与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小学阶段是学生文化认知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语文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在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方面肩负重任。本文剖析小学语文教学在文化自信渗透上的现存问题,从教学内容、方法、实践及评价四个维度提出针对性策略,旨在增强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下,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文化认知的关键阶段,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通过语文教学渗透文化自信教育,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在文化传承中培育具有民族根脉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选择。

    二、文化自信培育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内容挖掘浅尝辄止,文化资源整合利用不足

    当前语文教学对教材的文化解读多停留在语言文字层面,对文字背后的文化精神谱系挖掘不足。以统编版教材为例,《石灰吟》等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字词释义与情感分析,而忽略其蕴含的“士大夫精神”与中华美学传统。同时,对教材外的文化资源整合利用不足,未能充分挖掘地方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导致教学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需求。

    (二)教学方法因循守旧,学生主体性发挥受限

    传统讲授式教学难以激活文化体验的情感共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的机会。导致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在讲解传统文化知识时,教师只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学生机械地记录,缺乏互动和交流,难以形成对文化的深刻认知和情感共鸣。

    (三)实践活动形式单一,文化体验深度不够

    校内文化实践活动多依附于语文课堂,缺乏与生活场域的联结;校外实践资源利用率不足,导致文化认知停留在“书本符号”层面。例如,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时,活动内容缺乏创新,难以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组织学生参观文化古迹时,只是走马观花地浏览,没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迹的历史文化价值。

    (四)评价机制片面单一,文化素养考查缺失

    现有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机制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侧重于对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考查,而忽视了对文化素养、文化自信等方面的评价。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导致教师和学生都过于关注分数,忽略了文化自信这一重要素养的培育。

    三、文化自信培育的语文教学渗透策略

    (一)深度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文化内涵

    1.深度挖掘教材文化精髓。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和整合。例如,在教学《将相和》 时,除了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还可以引入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等知识,让学生了解蔺相如和廉颇所处的时代环境,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宽容大度的品质。

    2.广泛整合课外文化资源。结合教材内容,广泛整合课外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如《史记》《资治通鉴》《世说新语》等,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引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影视作品、纪录片、音频节目等,如《河西走廊》《如果国宝会说话》《经典咏流传》 等,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文化调研活动,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如当地的民俗文化、历史传说、传统手工艺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特色,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1.情境沉浸式教学

    营造沉浸式文化氛围创设生动逼真的文化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诗词所描绘的景象,播放古典音乐,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之中。例如,在学习描写自然风光的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或实地观察,让他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自然文化的热爱。

    2.问题导向教学法

    培养文化探究能力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文化问题。例如,在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时,教师可以提出“古代礼仪在现代社会还有哪些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如何将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等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3.批判性文化对话

    在 《愚公移山》 教学中,组织“愚公精神的现代性思辨”讨论,引导学生辩证理解“坚持不懈”与“创新思维”的文化内涵;在《将相和》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与辩论活动,探讨“宽容文化”与“规则意识”的当代融合路径。

    (三)多元开展实践活动,增强文化体验

    1.课堂微实践

    设立“文化角”开展每日文化分享:如“诗词中的科学”“汉字故事我来讲”等活动;开发“文化微课程”,通过非遗传承人视频、动画短片等形式,每日渗透一个文化知识点。

    2.校园文化场域营造

    打造“文化长廊”展示学生的文化手抄报、书法、剪纸等作品,构建可视化的文化认同空间。举办“四季文化”主题活动:春季“传统文化故事会”、夏季“民俗文化节”、秋季“汉字听写大赛”、冬季“诗词大会”。

    3.文化社团活动

    培养文化兴趣爱好成立各种文化社团,如文学社、书法社、传统手工艺社、国学社等,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深入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完善评价机制,关注文化素养

    1.多元化评价方式

    采用“档案袋评价”记录学生的文化成长:如阅读笔记、实践活动照片、文化作品等;鼓励学生进行文化创新,如创作具有文化内涵的诗歌、故事、手工艺品等,评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传承。

    2.增值性评价反馈

    建立“文化素养发展报告”,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红领巾争章”“优秀毕业生”等评选的重要参考,强化评价的导向功能。

    四、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培育,本质上是一场“培根铸魂”的教育实践。本研究通过课程、教学、实践、评价的四维协同,构建了“认知-体验-认同-践行”的文化自信培育链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持续关注文化自信渗透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小学生心中茁壮成长,为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龙里县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