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2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5月22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07版:论苑 -> 高校辅导员的“万能”和“万万不能”

立德树人

高校辅导员的“万能”和“万万不能”

2025年05月22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李洋 彭开福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重要的引路人。“班导”们既要懂学生的所思所想,又要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既要会处理繁琐的日常事务,又要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因此,辅导员常被戏称为“万能”的。然而,新时代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多元化的学生群体、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以及复杂的社会环境,辅导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什么才是真正的“万能”?辅导员的能力提升聚焦何处?哪些行为是绝不能碰的红线?这些都是值得每一位辅导员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解构“万能”:辅导员的角色重构

    某高职辅导员刘老师常自嘲有“三头六臂”,能做PPT、能填表、能写文案、能拍照、能处理纠纷、能安抚情绪,甚至能“24小时”全域客服,在线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然而,这种“万能”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压力与疲惫。这种状态不应成为常态,辅导员工作的本质应是发展育人的引领能力,若陷入事务性泥潭,将导致“万能”异化为“无限责任”。

    1.1理念之能: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

    辅导员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不仅涉及知识的传授,更关乎以思想引领的方式为学生照亮人生的航向。在塑造学生价值观的过程中,辅导员应当深入剖析事件本质,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处理学生因奖学金问题而虚报青年志愿服务时长的事件时,王老师这位大三年级的辅导员并未采取简单的惩戒措施。相反,他创建了“平凡岗位对话”平台,通过分享快递小哥、社区工作者等普通岗位工作者的真实经历,揭示了功利主义的潜在陷阱。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也体现了教育智慧,这正是辅导员在价值引导方面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1.2技术之能:数字时代的育人智慧

    在数字化时代,辅导员的核心能力体现在有效利用各种AI工具,从而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例如,张老师利用腾讯元器智能体,处理经过脱敏处理的奖助学金申报、创业就业补贴、职业技能认定等数据,确保学生在提问时能够即时获得政策解读。罗老师则通过整合出勤记录、课程成绩等多种数据,让AI识别潜在问题学生并提供相应的预警措施。随着AI接管了这些事务性工作,辅导员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育人场景的设计中,如通过模拟面试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从而在育人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1.3专业之能:复合发力的育人矩阵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关键角色,辅导员在思想引领、成长服务及事务管理方面需展现其复合型的专业素养。一是教育引导方面,辅导员应能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教育方案。二是在心理辅导方面,辅导员需掌握共情技巧和人本主义沟通方法,能够识别心理危机的征兆,并进行积极的引导。三是组织协调方面,辅导员应懂得运用项目管理的思维来开展校园活动,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职业规划指导方面,辅导员应结合市场需求与学生的个人兴趣,制定出个性化的成长路径。五是在应急处理能力方面,辅导员需能够对突发事件做出迅速反应,并妥善处理。

    二、划定“万万不能”:辅导员的职业禁区

    辅导员的职业信条不仅源于“有所为”,更在于清醒认知“有所不能为”。在“不能为”的边界内,辅导员应恪守职业道德,不偏离教育本质搞形式主义,不全靠工具替代人文关怀,不越界打破关系平衡。坚守育人初心,明晰角色定位,在“万万不能”中守住立场,辅导员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可信赖的引路人。

    2.1立场禁区:育人本质的异化陷阱

    辅导员最不能犯的错误就是嘴上说着“立德树人”,行动中却把学生往功利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的方向推。有的辅导员在班会时宣扬“考研就是逃避就业”,矮化了学生的成长选择。更危险的是,当学生私下讨论“躺平”时,有些辅导员为了拉近关系,跟着吐槽“我比你更想躺平”,无形中滋长了消极价值观。维护立场底线的核心在于警惕“三个错位”现象:将教育引导误导向职场教练的角色(仅传授面试技巧,而忽视职业信仰的培养),将思想引领简化为数据管理(过分关注课堂出勤率,而忽略学生真实的思想困惑),以及将价值塑造扭曲为风险防控(在思想交锋时,采取回避态度,以“此问题我们暂时不讨论”作为回应)。

    2.2方法禁区:技术依赖的育人失效

    当辅导员把微信群变成“通知栏”、把谈心谈话改成“问卷星”、用人脸识别查寝替代走访宿舍时,技术工具反而成了隔开师生真心的那堵墙。教育数字化时代,辅导员掌握AI是必备技能,但是AI不是育人的全部。技术可以辅助判断,但代替不了辅导员在宿舍聊天时发现的颤抖声音,代替不了深夜电话里那声带着哭腔的“老师,我撑不下去了”。破解困局的关键是让工具回归工具:查寝系统用来提醒异常情况,但真正的关心是发现学生桌上多了药盒时的主动询问。AI学习预警辅助掌握学情,进一步有效的帮扶是和学生一起复盘和成长。教育不是流水线作业,学生成长中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困惑、犹豫、觉醒,永远需要另一颗心的温度来照亮。

    2.3关系禁区:角色越位的双重伤害

    辅导员的核心角色是教育引导者而非保姆式管理者,更不能走得太近而丧失权威,或走向对立面与学生较劲。角色的越位行为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它暗示了对评奖结果的可操作性,容忍了请假逃课等现象,实际上是在教导学生如何利用规则,而非对规则持有敬畏之心。若因琐碎事务而公开指责学生,或利用行政权力压制其合理诉求,教育的本质将被异化为权力的较量,从而严重破坏师生间的信任关系。角色错位所带来的双重伤害,不仅会妨碍学生的健康成长,还会对教育环境造成破坏。辅导员应当始终坚守教育的初心,以尊重与理解为根基,培养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辅导员真正的“万能”,不在于成为包揽事务的“全能管家”或者填表填数的“表哥表姐”,而在于以教育者的专业智慧,在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中创造成长机会。而辅导员的“万万不能”,本质上是对教育初心的敬畏与守护,不能为求便利而模糊育人立场,不能因技术依赖而降低育人温度,更不能在角色越位中丧失师生互信。新时代的辅导员,既要善用各类AI工具提高效率,更要保持人文关怀;既要守住“不越雷池”的职业底线,更要锻造“润物无声”的育人本领。唯有如此,才能在繁多的事务、有限的时间中创造更多的教育价值,让每个年轻生命的成长故事里,都留下辅导员作为“辅之以情、导之以理、圆之以梦”的温暖印记。

    (作者单位:贵州盛华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