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07版:论苑 -> 民族地区职校产教融合路径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

民族地区职校产教融合路径研究与实践

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吴希煜

    笔者以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为样本,构建民族地区中职教育产教融合效能评估模型。数据显示:通过“非遗技艺+产业需求”双轮驱动,该校专业建设实现三重突破——学生技能竞赛获奖率提升260%(2019-2024)、校企联合开发银饰产品市场转化率达37%、毕业生起薪较地区平均水平高42%。研究揭示小微企业合作续约率不足40%、3D建模课程缺口达93%等结构性矛盾,提出“政策赋能—数字转型—生态构建”三维解决方案,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问题提出:民族职教的二元悖论

    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独特的发展困境。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对高素质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2022年贵州省银饰产业技能人才缺口达1.2万人,但中职毕业生岗位适配率仅63%,暴露出技能供需严重错位的问题。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传承任务紧迫,黔东南州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高达58.6岁,年轻从业者占比不足15%,传统技艺面临失传危机。此外,校企合作成效欠佳,合作项目平均存活周期不足8个月,企业续约意愿仅43%,产教协同机制亟待完善。

    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民族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该校通过构建“银饰工坊”实践模型,有效整合教育与产业资源:建成140个生产型实训工位,年均承接企业订单12项;创新“3+3”中高职衔接模式,实现专业对口就业率87%;开发38个数字化非遗课程资源包,推动民族文化活态传承,为破解民族职教发展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现实困境:产教融合的四维阻滞

    一是企业参与惰性。合作企业中,小微企业占比高达82%,且67%的企业年度合作资金投入低于5万元。深度访谈显示,64%的企业担忧学生技能达标率,当前实训考核通过率仅为78%,导致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积极性不足。

    二是课程迭代迟滞。课程体系中,3D建模等现代技术课程占比仅5%,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不足58%。87%的学生呼吁增加数字设计课程,但现有相关课时占比不足8%,难以满足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

    三是师资能力断层。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特征,青年教师占比58%,且教师年均企业实践时间不足50天。尽管“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4%,但技术滞后反馈率仍高达49%,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四是制度保障缺失。政策支持力度薄弱,税收优惠等政策覆盖率仅12%,且73%的校企合作协议未明确成果分配机制,导致知识产权纠纷率达31%,制约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

    实践创新:三维协同模型构建

    一是产教资源整合体系。学校投入500万元建成1500㎡非遗工坊,集成银饰、蜡染生产线,年均承接12项企业生产订单,学生人均年实操时长450小时。依托工坊开发 《苗族银饰数字化设计》 等6门新课,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深度融合。

    二是课程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以“传统技艺 (40%) +创新设计 (30%) +数字技术 (20%) +商业运营 (10%)”为核心的“四维能力”课程体系,并实施项目制教学,72%的专业课程对接企业真实项目。学生参与开发的14件银饰作品成功推向市场,校企联合开发产品市场转化率达37%。

    三是制度保障突破。向地方政府建议出台 《产教融合专项扶持办法》,将企业税收优惠提升至15%,并设立校企合作仲裁委员会,有效解决合作纠纷。

    实践成效与发展建议

    一是三维度成果验证。通过产教融合实践,该校取得显著成效:毕业生起薪从2850元提升至4720元,增幅达65%;开发38个数字化非遗课程资源包,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校企合作总产值达823万元,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

    二是深化路径建议。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政策赋能,设立占职教经费15%的产教融合专项基金,强化政策支持;二是数字转型,构建“区块链+非遗”版权交易平台,解决非遗产品市场化难题;三是生态构建,创建“院校-企业-工坊-电商”四维协同体,完善产教融合生态体系。

    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践表明,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可通过“传统技艺现代表达—校企利益深度绑定—数字技术赋能转型”实现突围。建议将“银饰工坊”模式推广至西部12省非遗聚集区,构建“一校一品”特色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