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
探索劳动教育“四融”新模式
刘凤
小学劳动教育蕴含“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新时代“五育并举”的重要载体,具有显著的跨学科融合特征。六盘水市钟山区第五小学推行劳动教育与德育、学科教学、体育、美育“四维联动”实施路径,为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化建设提供了参考。
劳动教育与德育互促共生。一是探索课程融合。构建“德育+劳动”主题课程,如道德与法治课:设计“班级岗位体验日”“社区服务岗项目”等。二是活动渗透。打造“五维一体”劳动实践体系。在生活劳动方面,制定21天习惯养成计划,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在服务劳动方面,成立红领巾志愿者联盟,培育学生奉献精神。三是家校协同。实施“家庭劳动清单”制度:制定分年级家务劳动标准;开设家长工作坊:通过“厨艺课堂”“维修课堂”促进代际互动。通过上述措施,促进了学生品德内化,强化了感恩意识、集体观念,促进了合作精神、坚韧品质的养成;建立了“创造价值”的自我认知。
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互融渗透。一是在语文教学中的劳动精神培育。如:《落花生》课文延伸种植实践,开展“种-收-品-写”四步活动。二是数学教学中的劳动思维培养。如:测量、统计、几何知识在劳动场景中的应用,通过设计劳动项目:测量种植园面积、统计工具使用频率等。三是科学与劳动技术的深度融合。如:五年级“向日葵成长记”跨学科项目,整合种植劳动与生命科学学习等。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随着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深入探索,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源头活水。
劳动教育与体育互补协同。一是探索课程内容融合。在场景化劳动任务中嵌入体育课堂,课前准备:学生分组搬运器材、布置场地 (如摆放标志桶、画场地线)。课中活动:设计需要劳动技能的体育游戏。课后整理:清洁场地、回收器材,培养责任意识。二是主题化项目制学习。校园农场+体能训练:开辟种植角,学生参与翻土、浇水,结合蹲起、搬运等动作锻炼力量。三是传统工艺与体育游戏。如编草绳后开展拔河比赛等,体验劳动成果的应用价值。四是设置“校园管理员”“运动装备设计师”等角色。组织学生轮流负责器材维护、场地设计。五是发布劳动挑战任务 (如用废旧材料制作体育器材),完成后进行成果展示与使用。通过劳动教育与小学体育自然渗透,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以体促劳、以劳强体”的协同效应,让学生在汗水与协作中全面发展,助力学生收获双维成长。
劳动教育与美育互动共美。钟山区第五小学从目标契合性、实践路径和案例分析三个维度,探讨如何通过课程设计、活动创新、环境营造等方式实现劳动教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一是课程设计:如在手工制作中通过剪纸、陶艺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造型美与色彩美。二是种植实践:结合自然观察日记,用绘画或摄影记录植物生长过程,体会生命之美。三是主题式项目学习:如引入非遗文化(如蜡染、木工),让学生在劳动中感悟传统美学智慧等。四是将学生制作的劳动作品 (如手工、种植成果) 通过艺术展览、舞台剧等形式呈现,增强成就感与审美自信。劳动教育与美育的融合,能够让学生在劳动中感知美、创造美,最终实现“以劳育美、以美润心”的教育目标。
实践表明,五者的融合能打破传统教育的单一性,构建了劳动教育融合其他领域的“四维联动”模型 (德育为魂、学科为基、体美为翼),丰富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内涵,验证了“五育并举”的协同育人机制。
(作者单位:六盘水市钟山区第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