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探索
传统文化游戏在小学低年段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杨成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 》要求: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可见,游戏化教学法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是小学低年段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在粤黔教育协作框架下,通过挖掘粤黔两地传统文化游戏元素与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学有机结合,增加了学科趣味性,对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有积极意义。
一、传统文化游戏融入低年段教学中的意义
在教学中创设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游戏情境,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又能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例如,将“跳房子”游戏融入数学学科教学中,学生在轻松的实景中学习掌握数字,利用数字游戏的方式把学习数字趣味化,提高学生的数数能力;用童谣设计语文识字游戏,量化分析其对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效果。这种将传统文化游戏元素深度嵌入学科目标的评估方式,为破解游戏化教学“重形式轻内涵”的难题提供实证依据。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理解、数学逻辑、语言表达能力。
在低年段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游戏,有助于教师主动思考游戏教学策略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思考游戏教学法如何更好地实现生活化教学的发展趋势,这些思考无疑能鼓励教师跨越学科藩篱,全面挖掘传统文化游戏资源,促进教师拓展专业学习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引领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增长,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
二、传统文化游戏融入低年段教学模型的构建
(一)资源搜集与归类
粤黔传统文化游戏资源的搜集与归类:探访粤黔两地,采用文献检索、实地考察和文化研究等方法,整理并收集适合低年段学生的传统游戏资料,依据游戏类型和教育功能实施分类筛选,构建包含游戏玩法、文化背景及学科融合的资料库,推动后续教学应用的实施。
(二) 策略制定
制定传统文化游戏在低年段教学中的策略:以课程标准为基准,针对低年段学生的认知状况,界定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将筛选出的游戏与学科知识实现深度融合,实施教学活动。且在游戏规则的设定上,应尽量简洁明了,避免过于复杂的规则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三) 策略实施
1.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挖掘游戏资源。粤黔两地均拥有丰富的地域传统文化资源,在选取传统文化游戏时,充分结合两地的文化特色。广东地区可挖掘广府、潮汕、客家等传统游戏;贵州地区可选取苗族、布依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游戏。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游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符合低年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低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选取的传统文化游戏应具有简单易懂、趣味性强、运动量适中的特点。例如:老鹰捉小鸡等互动游戏,能增强团队协作与反应能力。这些游戏以多元形式浸润课堂,让文化传承与能力培养在趣味体验中自然融合,于潜移默化中滋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注重教育目标的融合
传统文化游戏的选取应紧密围绕小学低年段的教育教学目标,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数字”“算术猜谜”等游戏,助力学生夯实数学知识;在语文课堂设计“成语接龙”“诗词对句”等语言游戏,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四) 评估与优化
设计“文化探索卡”,记录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在能力维度方面,在合作中是否提出创新解法,能否将游戏策略迁移到新问题。在情感维度方面,是否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能否发现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文化元素。
三、传统文化游戏融入低年段教学中的策略
(一) 学科融合:构建游戏化学习场景
1.语文教学:语言类游戏激活表达兴趣
“绕口令大挑战”:选取粤黔两地经典绕口令,如广东 《狮子咬狮虱》、贵州 《楼上楼下》,制作带拼音与插画的卡片,通过“小组接龙”“角色扮演配音”等形式开展活动,纠正发音的同时加深对地域语言文化的理解。
2.数学教学:益智类游戏渗透思维训练
“算24点扑克游戏”:改编自广东民间扑克游戏,使用1-10的数字牌,通过加减乘除运算得出24,提升心算速度与数感。可设计“粤黔对抗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跨地域线上比赛,增强趣味性。
“侗族鼓楼建筑中的几何探秘”:展示侗族鼓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形,通过“积木搭建鼓楼模型”游戏,理解对称、平衡等数学概念,同时渗透建筑美学教育。
3.体育与健康:运动类游戏增强体质与合作
“竹竿舞进阶课程”:引入海南黎族竹竿舞 (粤黔部分地区有类似游戏),从基础“开合跳”开始,逐步增加“单脚跳”“转身跳”等动作,配合 《采槟榔》 等民谣节奏,锻炼下肢力量与反应能力。
“两人三足接力赛”:融合广东“龙舟竞渡”的团队精神与贵州“押加”(民间摔跤) 的竞技元素,通过绑腿协作赛跑,让学生体会“同步节奏、相互支撑”的重要性。
(二) 德育与美育:在游戏中厚植文化认同
1.民俗节庆主题游戏日
“粤黔春节习俗大碰撞”:设计“写挥春”“打糍粑”“包汤圆”等游戏,通过“游戏通关卡”形式,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了解两地春节饮食、服饰、礼仪差异。
“三月三民族游戏嘉年华”:结合广西、贵州等地“三月三”歌圩节,开展“对歌擂台”(用简单童谣对唱) 等游戏,邀请贵州少数民族教师或家长志愿者现场指导,增强文化体验的真实性。
2.跨地域游戏互动平台
“云游粤黔・游戏手拉手”线上活动:利用视频会议软件,组织广东与贵州低年段学生开展“游戏互教互学”活动。如广东学生教贵州同伴玩“翻花绳”(粤语称“翻绳仔”),贵州学生展示“猴鼓游戏”(模仿猴子击鼓的趣味动作),通过实时互动打破地域限制,培养包容与协作精神。
“我的游戏故事”绘本创作:鼓励学生用绘画记录参与传统文化游戏的场景,教师将优秀作品制作成电子绘本,在粤黔协作学校间分享,深化文化情感联结。
(三) 师资协同:提升教师游戏化教学能力
1.粤黔教师联合研训
传统文化游戏工作坊:邀请两地非遗传承人、民俗专家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培训后组织教师分组设计“学科+游戏”融合教案,如数学教师设计“用蜡染几何图案学习分类与统计”。
跨校师徒结对:建立“游戏化教学导师制”,邀请粤黔两地教师分享“如何用10分钟课间开展微型游戏”的经验,通过定期视频教研、互换教学案例,提升双方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
2.学生家长协同开发
“家庭传统游戏寻宝活动”:发放 《粤黔传统游戏知多少》 问卷,邀请家长分享自家流传的传统游戏。收集后筛选适合亲子共玩的游戏,制作 《家校协同游戏手册》,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学的联动。
“家长游戏助教进课堂”:邀请有特长的家长担任“游戏辅导员”,如贵州苗族家长带领学生制作简易芦笙 (用吸管与彩纸),并教唱简单的芦笙曲;广东退休教师家长组织“西关童谣游戏时间”,通过“拍手掌念童谣”的形式,让学生感受粤语声调之美。
(作者单位:凤冈县第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