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完善高校国防教育体系
国防教育
官鹏飞 任洁
高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国家安全意识和责任感的新一代重任。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国防教育体系建设,是增强高校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国防素养,为维护国家安全奠定基础。
一、坚持根本遵循,深刻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国防教育的重大意义
在这一新时代背景下,总体国家安全观已经成为国家安全工作的指导核心和行动指南。因此,将这一观念深入地融入高校国防教育体系,确保其核心要义在教育的各个层面和整个过程中得到全面实施,对于确保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正确导向和取得显著成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将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青年学生全面理解大安全观中的国家战略布局、体系、时代价值、主要内容、基本原则、深刻含义等,培育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思维和战略意识。这不仅是培养新时代具有理想和责任感的青年的重要措施,而且对于国家的安全、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坚持体系设计,准确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国防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高等教育机构在构建国防教育体系时,重点涵盖了国家安全意识、国防知识、国家安全法律法规、非传统安全领域、国际形势、爱国主义以及应急避险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国防教育体系,意味着将该观念的基本精神、核心内容和具体要求整合进教育体系之中,从而使教育内容更加明确、科学。
三、坚持统筹推进,探索创新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思维模式
在设计过程中要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实行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国防教育课程建设上要坚持面向学生、分类施教,多措并举、多维施策,结合融入、立体渗透。在设计的每一个细微环节里,都坚守着全民参与、持久投入与实效导向的核心理念。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教育原则,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性思维模式:将安全观念与国防领域相结合,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外交、历史、安全等方面,提供全局性视角和整体性知识体系。
问题导向思维模式:引导关注国际安全形势,利用国际视野以安全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解决方案,培养“总体安全观”的意识和理解具体举措。
多元化思维模式: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人工智能VR技术、军事技能训练等体验式活动,突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国防建设的内在联系。
跨学科思维模式:促进国防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融入总体国家安全观涵盖的学科内容,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前瞻性思维模式:结合安全观背景下国防科技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培养学生的前瞻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坚持军校地协同,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履行全民国防教育的社会责任
为确保国防建设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绝对领导核心地位,绝不容许任何动摇。致力于构建军校地三方紧密联动协作机制,广泛汇聚社会各界的支持力量,并激发全体民众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共同构筑强大的协同作战力量。在此过程中,特别注重整合党政军机关、军地院校专家以及各类社会组织的智慧与资源,打破领域、层次和部门的界限,实现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为国防建设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繁荣稳定。进一步推动大中小学总体国家安全观一体化建设机制,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格局。
基金项目来源:2024年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编号:2024RW20
(作者官鹏飞系贵州师范学院学生工作部副部长,作者任洁系贵州师范学院校党委委员、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