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
高职院校学工队伍综合能力提升路径
刘佳鸥 黄永胜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生活管理、创业就业指导等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其综合能力提升与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学校的全面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从提高学工队伍学习能力意识、完善学工队伍团队建设、激发职业认同感等实践方面入手,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学工队伍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高职院校学工队伍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高职学工队伍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攻坚作用。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环境中,学工队伍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是“引导者”,通过日常生活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提供更加专业理论化的指导,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另一方面还是“衔接者”,通过学生的实时反馈,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衔接起学校与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桥梁。
二、高职院校学工队伍面临的系列问题及挑战
(一) 思政学习薄弱,能力亟需提升
高职院校学工队伍的思政学习缺乏系统性、理论性,导致其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维持基本现状,不能较快地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面对高职院校繁杂且琐碎的学生工作,学工队伍既要做学生管理的“专家”,又要做学生服务的“杂家”,需要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素质素养。但目前而言,高职院校学工队伍日常学习能力匮乏、组织培训力度不够,培训方式单一以及内容较为传统,极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学工队伍的工作需要,某一程度制约了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 队伍结构失衡,建设亟需优化
学工队伍作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队伍中也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与任务。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学工队伍建设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年龄结构失衡,梯队亟待优化。二、性别比例失衡,男性占比偏低。三、团队协作不足,沟通机制欠缺。
(三) 职业认同不足,动力亟需激发
“职业倦怠”是高职院校学工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其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多方面的问题及挑战。首先,职业发展受限,专业路径受阻。其次,工作压力繁重,任务负荷过大。最后,社会认可不足,价值认知欠缺。
三、高职院校学工队伍综合能力提升实践路径
(一) 增强学习意识,提升综合能力
时代在进步,动态性消息实时更新,这就要求学工队伍保持时刻学习的长久性。高职院校学工队伍要将“常学常新”一以贯之,从自身学习能力出发,要主动学习、灵活学习、创新学习,保持学习的自主性与自觉性。具体表现为,时刻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及教育前沿动态、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学术会议、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提升其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 完善团队建设,优化队伍结构
高职院校应完善学工队伍的团队建设,优化学工队伍的结构布局,进一步增强其团队的创造力与竞争力。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合理化的建议。一、引进经验丰富的骨干力量,增强年轻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培养,优化学工队伍的年龄结构,形成老中青三者相结合的梯队队伍,确保队伍的整体稳定性和连续性发展。二、加大男性学工人员的引进,在招聘过程中合理设置男女辅导员招聘,可适当放宽对男性应聘者的限制与要求。三、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可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让辅导员与学管干事之间消息互通,形成“1+1>2”的效果。
(三) 激发职业认同,强化工作动力
激发职业认同是学工队伍发展道路上的前进动力,它能够不断强化工作动力、明确工作职责,让学工队伍的建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当然,作为高职院校要激发学工队职业认同,要充分考虑学工队伍的实际需求,形成“两条腿走路”的模式,即学生思政工作和专业领域两方面相互融合,强化其工作动力,拓宽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
(作者单位:贵州传媒职业学院)